參考文獻
[1]李國強.對「加強中國特色新型智庫建設」的認識和探索[J].中國行政管理, 2014 (5) :16-19.
[2]任曉.第五種權力:美國思想庫的成長、功能及運作機制[J].現代國際關係, 2000 (7) :18-22.
[3]Think Tanks and Civil Societies Program.Global Go to Think Tank Index&Abridged Report:2013[R].West Philadelphia: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2014.
[4]劉子長.中南海幕僚[M].香港:哈耶出版社, 2009.
[5]朱旭峰.構建中國特色新型智庫研究的理論框架[J].中國行政管理, 2014 (5) :29-33.
[6]陳昇, 孟漫.智庫影響力及其影響機理研究[J].科學學研究, 2015 (9) :1305-1312.
[7]上海社科院智庫研究中心.2013年中國智庫報告[J].中國科技信息, 2014 (11) :20-26.
[8]張華.我國新型智庫建設與地方社科院科研轉型研究[J].東嶽論叢, 2010 (10) :5-10.
[9]薛瀾.智庫熱的冷思考:破解中國特色智庫發展之道[J].中國行政管理, 2014 (5) :6-10.
[10]潘忠岐.歐洲智庫的最新發展及其對華研究[J].現代國際關係, 2010 (10) :8-15.
[11]胡銳軍, 寶成關.創建中國特色新型智庫:完善智庫建設七項機制[J].人民論壇, 2013 (35) :24-27.
注釋
1 資料來源, 筆者翻譯於英文的東亞研究所的歷史沿革, 參見東亞研究所網站, 網址http://www.eai.nus.edu.sg/about_us/mission.html.
2 資料來源, 筆者翻譯於英文的東亞研究所網站, 參見東亞研究所網站, 網址http://www.eai.nus.edu.sg/about_us/mission.html.
3 南京大學的「中國南海研究協同創新中心」成立於2012年7月, 由南京大學牽頭, 外交部、海南省、國家海洋局三個政府部門支持, 聯合中國南海研究院、海軍指揮學院、中國人民大學、四川大學、中國科學院、中國社會科學院等單位共同組建。中國南海研究協同創新中心以國家重大戰略需求為導向, 以實現南海權益最大化為目標, 以多學科協同創新為主體, 以「文理-軍地-校所-校校協同」為路徑, 以體制機制改革為保障, 全面推動南海問題的綜合研究, 服務國家南海戰略決策。中心圍繞基礎研究、動態監測、戰略決策等三大方向, 構建「南海史地與文化」、「南海資源環境與海疆權益」、「南海法律研究」、「南海航行自由與安全穩定」、「南海周邊國家政治經濟社會」、「南海輿情監測與傳播管理」、「南海遙感動態監測與情勢推演」、「南海問題政策與戰略決策支持」、「南海國際關係研究」九大研究平台, 啟動南海維權證據鏈及基礎數據倉庫建設、南海問題話語權建設、南海預警及應急響應研究、南海戰略決策支持、南海高端人才培養五大工程, 全力打造集學術創新體、高端智庫、人才培養基地、國際交流對話四大功能與目標於一身的中國特色新型智庫。資料來源參見中國南海研究協同創新中心網站資料, 網址http://nanhai.nju.edu.cn/5789/list.ht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