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個小國的領導人,李光耀對新加坡的國土安全問題一直非常擔憂,88年李光耀訪問紐西蘭時說了一番話:「100年後紐西蘭必定還是綠草如茵,但100年後的新加坡,我甚至不確定它還能不能存在…… 紐西蘭具有較為封閉的地理環境,任何覬覦紐西蘭的人,都必須穿越塔斯曼海,澳大利亞是他們需要越過的第一道屏障,而新加坡完全不具備這樣的優勢。」

新加坡有強鄰環繞,這個強鄰不僅掌握新加坡的各種資源,更嚴重的是,一直以來它還把新加坡當成一個「入侵者」:新馬合併後,馬來人奉行「馬來人之上」,力排新加坡;新馬分家後,馬來人則在報紙上強調「新加坡是馬來的固有領土」。在這種敵意面前,李光耀認為,新加坡要想存在下去,就必須擁有強大的軍隊。所以新加坡每年將其GDP總額的5%-6%投入到國防預算中(正常數值為2%-4%),李光耀說:「這是異想天開嗎?不是!只有如此我們才能生存下來……我們有好的鄰居嗎?別天真了……我們如果沒有一支強大的武裝,就無法在必要時以牙還牙,我們就容易受到馬來和印尼的攻擊。」(摘自《李光耀:新加坡的硬道理》)
但是新加坡太弱,它必須有一個強大的外援,李光耀把目光對準了美國。一直以來,新加坡都是美國的忠實盟友,即使是伊拉克戰爭期間,當時美國的信譽受到了很大的打擊,新加坡都始終在支持美國,他們派遣運輸機、登陸船去伊拉克給美軍後勤支援,還提供了不少的醫療設備和資金。多年之後,記者問李光耀後不後悔當初的立場,李光耀說:「新加坡是美國的安全合作夥伴,我們可以從美國買到其它國家買不到的武器。新加坡必須支持美國。」

確實,在伊拉克戰爭期間,新美關係獲得了進一步的發展,他們開展聯合軍演,進行政策對話,美國給他們分享了大量的防務技術,這就是新加坡從支持美國那裡收到的回報。
美國和新加坡建立實質性的聯繫是在越戰期間,當時美國因越戰在國際、國內備受指責,新加坡(李光耀)卻堅定地支持美國進行越戰,他認為越戰是阻擋蘇聯浪潮湧入東南亞必要手段。儘管馬來和印尼都反對,新加坡還是在68年為美國艦隊提供了修整港。美國從此對新加坡刮目相看。

上世紀70年代初,英軍撤出新加坡,新加坡的不安全感加劇。當時已是越戰末期,東南亞各國普遍要求擺脫美國,李光耀卻逆流而上,積極爭取讓美國留在東南亞。在他看來,留在東南亞的美軍將是新加坡這個小國最好的護身符,如上所述,這個護身符的功能有二:1,穩定東南亞局勢(比如當年越南入侵柬埔寨後,李氏力主讓美介入);2,美軍可以使鄰國放棄對新加坡的覬覦之心。
冷戰後,菲律賓要求美軍從其駐菲軍事基地撤出,李表態願為美軍提供軍事設施,以緩解其失去菲律賓的壓力。新美兩國於89年達成協議,美軍可以在新加坡修整、停靠,91年美軍在新加坡建立了服務中心,92年美軍入駐新加坡,03年美國在新加坡擁有了全東南亞第一個航母停泊基地……

李為什麼要這麼做呢?這是因為他長久以來的「偏見」,他向來覺得美國是亞太地區平衡的重要一環,亞太地區必須保持均勢,而保持均勢的辦法就是建立一個以美國為主導的美、日、中三角關係。新加坡一度看到了它們希望看到的,但隨著局勢的發展,晚年的李光耀開始覺得這個三角關係在未來或許會失衡,他轉而寄希望於印度這個亞洲本土大國。李氏具體的想法我們已在之前的文章里介紹了,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去翻看《危言聳聽?李光耀為何說:如果印度無法崛起,亞洲將會湮沒》一文,這裡就不贅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