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天新加坡的過年氣氛被一樁慘案蒙上陰影!
兩個11歲的雙胞胎男童被發現死於偏僻的水溝中,打電話報警的是親生父親,隨後被逮捕的嫌疑人也是他……
昨天(1月24日),這位父親就被控上法庭,罪名是「謀殺」,面臨最高死刑。

(圖源:CNA)
根據指控書,48歲的葉某被指控在1月21日下午4點23分至6點25分之間,在Greenridge Crescent遊樂場的一個有蓋水渠中,導致雙胞胎之一死亡,從而犯下謀殺罪。


*有群眾前往事發地祭拜 (圖源:海峽時報)
而雙胞胎另一個兒子的死因情況,還在調查中。
宗教人士到場做法
部長沈穎現身演講
新年將至,新加坡發生這樣罕見的慘案,大家都感到不適,但媒體和官方一直如實報道細節。


武吉知馬選區的國會議員、部長沈穎也在Facebook上更新事件進展。
前天1月23日星期日,在Greenridge Crescent遊樂場舉行了一次跨宗教的祈禱會。
鏡頭拉遠我們可以看到,多個宗教都派了代表前來祈禱:佛教、道教、回教、天主教等等……


沈穎在祈禱會開始前發表了簡短的講話。
她說這個跨宗教的祈禱會是在諮詢了鄰里的志願者後迅速組織起來的, 可以讓人們在現場靜靜地哀悼,並以自己的方式祝願逝者的靈魂得到安寧。
「我們的社區集體感到悲痛和驚恐。」沈穎說。


(以上圖源:CNA)
從事件發生到現在,案發現場一直都是開放的,陸續有人前往獻花。


案情撲朔迷離 報案的父親最終被逮捕
上周五晚上,父親葉某曾在Greenridge Crescent沿線的一個遊樂場打電話向警方求助。

警察周六報告中描述,趕到現場時,發現兩兄弟在附近水渠中一動不動地躺著。
這兩個男孩被醫護人員當場宣布死亡。
警方出動大量警力對武吉知馬(Upper Bukit Timah)靠近Toh Tuck路的森林地區的搜索。


*搜索叢林(海峽時報)
群眾看到還部署了辜加特警和警方的K-9部隊。

(海峽時報)

(圖源:沈穎FB)
結果事情的走向讓人意想不到!
警方發布了一條尋找一名「可疑男子」的信息,據稱他最後一次出現在Greenridge Crescent附近,時間是下午3點左右。

正當全島在猜測兇手是誰,周六晚間警方再次通報:
跟進所有可能的線索並進行24小時的調查後,受害者們的親生父親葉某被逮捕。
原來「可疑男子」脫罪了,兇手正是孩子的父親……

(示意圖)
雙胞胎或家庭條件優越 網曝家中還有女兒
雖然受害的雙胞胎患有自閉症和多動症,種種跡象顯示,雙胞胎的家庭條件比較優越。
他們家住在距離案發處一公里的公寓,這個遊樂場樹木茂盛,靠近水溝多蚊蟲,一般不會大老遠來這裡玩。
案發當天稍晚,一個40歲女士,相信是雙胞胎的母親,開著一輛奔馳車趕往現場。
附近居民還留意到,後來有一輛橙色的車被警察拖走了,這輛車以前從未出現過,不知道是否與案件有關。

昨天早上媒體採訪了兩個事件相關的人:
葉某的代理律師 -
律師說昨天早上開庭沒有見到他本人,葉某是通過視頻遠程面控,身穿白色Polo衫,看起來比較冷靜,沒有說話。
殯葬公司老闆 -
一名負責處理兩位11歲死者身後事的老闆透露,原先他就和這家人認識,
印象中雙胞胎兄弟生前活潑好動,一家人也比較和諧,不知道為什麼會發生這樣的事。

(圖源:8視界)
從網友對此事的評論中,發現其家裡還有一個女兒。
現在父親確定至少謀殺了其中一個孩子,網友紛紛評論這對妻子和女兒有多不公平。

不負責任和自私的行為給妻子和女兒造成了創傷! 作為一個父親,設身處地地想一想,並不意味著我必須結束兩個脆弱的毫無防備的孩子的生命。他可以向社會機構尋求幫助。然而,讓妻子和女兒承受失去父親、丈夫和兄弟的痛苦,這對她們是不公平的。
只要父母把他們的孩子帶到這個世界上,我們作為父母就要對他們的幸福負責。

(示意圖)
但是有網友不同意這種說法,認為父親遭遇了什麼人們並不知道,照顧有特殊需要的兒童可能會有壓力,照顧者可能會面臨倦怠或抑鬱。

在照顧有特殊需要的兒童或老人時,試著去理解一個詞叫BURNT OUT。在對這一悲慘事件進行評論之前,請對它進行善意的思考。謝謝

我們必須明白,這兩個孩子都有特殊需求,我認為父親面臨著巨大的倦怠,因此出現了這種結果。 照顧那些有特殊需要的人是非常有壓力的。在中世紀,通常這樣的孩子根本不會見光。實際上,我為這位父親感到難過,也為他所經歷的情況感到難過,因為他要照顧的不是一個,而是兩個特殊需要的孩子。

(示意圖)
當然,更多人在呼籲不要隨意評價,因為很多細節和內情還不知道。

讓我們等最後的報告,給這個家庭一點空間。

我真的很疑惑。為什麼這麼多人在不了解細節的情況下就做出判斷。
難道這就是我們想要教育孩子的方式嗎--在不了解全部情況的情況下發表評論?
中國「劉學州」事件刷屏 自爆悲慘一生後自盡
昨天,中國有個16歲的小男孩自殺身亡,刷屏了社交網絡。
1月24日,河北尋親男孩劉學州留遺書身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