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樟宜機場又恢復了往日人山人海的景象。(紅螞蟻攝)
作者 許耀泉
稍早前,剛放完假回國的小夥伴發來上面這張照片,然後補上一句:
「樟宜機場真的擠滿了旅客,非常繁忙。」
短短几小時後,又看到這條即時新聞:
樟宜機場T4搭客大廈9月13日重開
因冠病疫情關閉了兩年的樟宜機場第四搭客大廈,終於盼到了重開的日子。
這陣子大家都看到不少關於世界各地民眾「報復性旅遊」的新聞,來自新加坡或其他地區的遊客出國旅行的慾望形成一股「剛需」,看來航空業和旅遊業就快苦盡甘來了。
樟宜機場和新加坡航空公司,是否準備好抓住這個時機,再度展翅高飛?
競爭對手面臨障礙 樟宜機場可鞏固領先地位

樟宜機場第三搭客大廈離境大廳。(海峽時報)
六月是學校假期,也是傳統的旅遊旺季,從六月的搭客量來看,樟宜機場已逼近兩百萬大關。
相比之下,韓國的仁川機場在今年六月才自冠病疫情暴發後,第一次突破百萬人次,而香港國際機場的搭客量仍停留在六位數,達29萬5千人。
疫情前,仁川機場和香港國際機場都是樟宜機場在亞太區強有力的競爭者,兩者的表現較樟宜機場為遜,其實都有原因:
仁川機場可說是因為俄烏戰爭而遭到池魚之殃,多數航空公司由於俄烏戰事無法飛越俄羅斯領空,迫使他們更改航班線路,改用其他國家的機場(如中國和哈薩克)。

韓國仁川機場旅客入境。(網際網路)
香港國際機場則是受到冠病清零政策的影響,但航空諮詢公司Gridpoint Consulting創辦人鮑伊爾(Robert Boyle)接受彭博社訪問時指出,這可能導致航空公司改道其他機場,對香港國際機場航空樞紐的地位將帶來長期負面影響:
「這些政策,幾乎讓人懷疑是不是專為毀掉國泰航空和香港作為航空樞紐的地位而設。」
新航與樟宜機場蓄勢待發
相比之下,新加坡則在疫苗接種率達到夠高的水平後,在其他國家放寬旅遊限制之際開放邊境,成功吸引入境和過境旅客。

本地航空業工作團隊已恢復到疫情前約80%的水平。(海峽時報)
交通部長易華仁這個月在回復國會議員的書面詢問時也說,自今年初,航空業者已再聘請約3000名員工,如今,本地航空業工作隊伍已經恢復到疫情前約80%的水平。
歐美一些機場由於人手不足,造成大批行李滯留、航班誤點、甚至必須限制每天搭客人數的窘境。及時擴大工作隊伍,讓新加坡避開了這個問題。
另一方面,新航也在蒙受巨額虧損後浴火重生,旗下81%客機已投入運作,停泊在澳大利亞的A380空客也重新啟動,讓它能比競爭對手提供更多航班。

新航已有81%客機投入運作。(法新社)
新航和樟宜機場的命運息息相關,新航得以重振旗鼓,不僅鞏固了新加坡航空樞紐的地位,也提升了樟宜機場的地位。新加坡其他行業,乃至其經濟,都能從新航和樟宜機場的復甦獲益。
冠病疫情和任何危機一樣,淘汰了弱者,讓生存下來的強者占據它們的市場份額。
德國哲學家尼采的名言「殺不死我的,必讓我更強大」,用在樟宜機場和新航身上似乎貼切,願樟宜機場和新航能把握后冠病世界的機遇,讓新加坡航空業全面復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