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大士港口首個發展階段
第三個泊位已啟用
向國際夥伴和航運公司保證
有能力應付日益複雜的運作
進一步鞏固海事樞紐地位
保障新加坡的海事未來
先進位造、冷鏈
電子商務和物流等領域將受益最大


大士港是新加坡重要基建項目,占地1330多公頃、耗資超過200億新幣,分為4個發展階段,首階段去年末投入運作。
李顯龍指在疫情期間,其他國家地區的港口被迫關閉,遇到嚴重阻塞或延誤,
「新加坡決定推進大士港口,向全球發出了一個強烈的信號,即新加坡仍開門營業,我們正在全速前進。」
新加坡的港口保持開放及處理更多貨物,鞏固「補時港口」地位,「港口去年的貨櫃吞吐量達創新高的3750萬箱,比前年增加1.63%」。
目前有約500人在大士港口工作。整個港口在2040年落成後,每年可處理多達6500萬個標準箱,是現有吞吐量的近兩倍。

作為未來新一代港口
大士港口是全球最大的全自動化港口
能容納日後新建的更大型船隻
應用各類先進技術力求零碳排放


上海北外灘發布的《新華-波羅的海國際航運中心發展指數報告(2022)》顯示,新加坡連續八年被評選為全球綜合實力最強的國際航運中心。 新加坡以完善的海港基礎設施,提供一系列海事服務,充滿活力的業界生態系統等有利發展的因素,以及良好的政府的政策擊敗其他港口,順利蟬聯榜首的位置。

上海以82.79的總得分排名第三,進一步縮小與新加坡、倫敦的差距。業內專家指出,疫情全球擴散疊加港航業數字化轉型浪潮,國際航運市場的波動性進一步加劇,上海國際航運中心肩負著保障生產生活物資運送和產業鏈供應鏈暢通的重任。

新加坡之所以能連續九年位居榜首,主要是憑藉其高度成熟的全球性航運生態系統、健全的管理體系、便利的營商環境,以及位於戰略要地的大型港口。 新加坡海事及港務管理局局長柯麗芬 (Quah Ley Hoon) 表示:
「新加坡能夠連續九年蟬聯榜首,我們倍感榮幸。它是新加坡海事工會與合作夥伴、行業參與者三方良好合作關係的有力證明。疫情期間,我們注意到航運業的全球性,以及在船員變動等全球性挑戰之下密切合作的需要。在整個行業的努力下,航運業的韌性和應對未來的能力不斷增強,而我們也將繼續深化與世界各地同行的合作,進一步推動行業轉型,尤其是在脫碳、數字化和人才發展等領域。」

交通部高級政務部長徐芳達說,勞資政三方強力合作,讓新加坡繼續保持在領先位置。感謝各相關領域和工會在冠病下展現的韌性,並表示會繼續創新及一同成長,把新加坡海事業帶到新高峰。

資料參考 /聯合早報,新明日報,8視界,網絡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