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馬國當局發布新柔地鐵高架橋已見雛形的照片。(馬國捷運公司)
作者 李國豪
馬來西亞捷運公司上周二(2月28日)發了幾張照片。
從照片可以看出,許多新馬人民心心念念的新柔地鐵(RTS)已初見雛形。橫跨柔佛海峽,約長870米的高架橋已延伸至柔佛海峽中央,即將完成銜接。 據悉,截至今年1月為止,新柔地鐵工程已完成約30%,趕在表訂的2026年完工,應該不成問題。

不少人期盼,隨著每小時能載送1萬人次的新柔地鐵完工,新柔兩地沉疴已久的堵塞問題,能獲得大幅度舒緩。
然而,近日新山關卡落實讓新加坡人使用自動通關係統,卻「越通越慢」的狀況,帶出了一個不可忽視的問題:
縱有再先進再華麗的硬體,若無法有效運轉,一切都是空談。

馬國開放讓新加坡旅客使用自動通關後,關卡堵塞情況未見改善。(曾笳恩臉書)
自動通關「越通越慢」
馬國當局是在今年1月宣布持有新加坡護照的旅客,也可以像馬國人一樣,在新山關卡使用自動通關閘門(E-Gate)出入境,解決每到周末或假日,手動櫃檯便大排長龍的問題。
但新措施上路以來,阻塞問題非但沒有改善,還進一步惡化。
一些馬國客工大吐苦水,稱自從新加坡旅客也能使用自動通關後,反讓馬國人因為必須和新加坡旅客一起排隊使用自動通關閘門,而得花費比過去更長的時間。
馬國新山士都蘭區州議員曾笳恩則聲稱,堵塞問題之所以惡化,是因為許多新加坡人不知道在通關前須事先申請,導致多番嘗試不果,還拖慢了隊伍的進度。
也有公眾指出,一些新加坡旅客因不熟悉自動通關的操作,反覆將護照放入掃描儀內都無效,最後在旁人協助下才通關,但前後也已耗費了數分鐘。
但也有獅城旅客申訴,他們早已遵照馬國當局要求,事先完成相關申請程序,但在使用自動通關時,還是出現系統無法讀取通關信息的情況,因此只能摸摸鼻子認栽,跑去手動櫃檯重新排隊。
到底是機器穩定性有問題,還是部分國人沒有確實遵守相關指示,目前看來已成羅生門。
但可以肯定的是,自動通關閘門爭議顯示,新柔長堤的堵塞不僅僅只是車子、巴士等交通工具在橋上的阻塞,人們在通關時面臨的延宕亦不可忽視。
這不禁讓人擔憂,2026年完工的新柔地鐵,會不會因人們在通關時就被「卡住」,根本上不去地鐵,而陷入無用武之地?

新山關卡開放獅城旅客使用自動通關本意是為了解決堵塞問題,熟料卻反而讓情況惡化。(馬新社)
通關速度須跟上地鐵的高承載量
按照計劃,新柔地鐵將採取類似新柔火車的「一地兩檢」模式。
乘客從新加坡出發前往新山時,只須直接在本地的新柔地鐵兀蘭北站地鐵站的新加坡和馬國關卡通關,到了新山的武吉查卡站即可直接出站,無須再經過檢疫。
從新山前來本地也一樣,只須在新山武吉查卡站完成通關即可。
類似新山關卡近日頻頻大排長龍的情況,未來必須避免在新柔地鐵的通關處重蹈覆轍。
否則,通關係統的速度若沒跟上,新柔地鐵的承載量再高,恐怕也是枉然。

新柔地鐵兀蘭北站共三層樓,其中兩層設於地下。乘客從地面入口處進站,在地下樓層辦理通關手續便可直達新柔地鐵乘車月台,過程快捷方便。圖為新柔地鐵兀蘭北站入口處的構想圖。(陸交局提供)
系統穩定性、公眾宣導、程序簡化
在全球自動化及數碼化趨勢下,使用自動通關已是大勢所趨。
像是新加坡兀蘭關卡也有意在未來推出「車內乘客自動通關係統」,讓乘坐車子入境我國的旅客,把車子駛入指定區域自行掃描護照,不下車也能掃描護照出入境。
但要避免科技幫倒忙的一大關鍵,是這些自動化系統能否保持穩定。
同樣的道理也能套用在新柔地鐵,通關係統,尤其是未來將成為主力的自動通關閘門夠穩定,才能為地鐵帶來源源不斷的客源。
再來是公眾宣導方面得做得更充分。
以目前新加坡人使用新山關卡自動通關為例,使用者必須在過關前先完成以下幾件事,才能使用自動通關閘門:
在入境前的三天內上網填妥馬來西亞電子入境卡(Malaysia Digital Arrival Card,簡稱MDAC)
入境時先到手動櫃檯開通使用自動通關閘門的權限,且只能在下次入境才能開始使用自動通關;
若要使用自動通關閘門,每次入境前的三天內,須上網填寫第一點提到的電子入境卡(MDAC)
確保護照有效期至少三個月,護照持有者必須至少120公分高。
是否所有通關者都有足夠管道了解這些要求,並確實執行?再快再先進的系統,若沒有按照正確步驟使用,也只是廢鐵一件而已。
當局在新系統開始運作初期,也應考慮調遣更多人力在通關處協助民眾使用新系統。
另一個可探討改善的,還包括一些通關的繁文縟節,例如先上網填寫入境卡的程序,是否有辦法在不影響邊境安全的前提下簡化?
新柔地鐵每小時可載1萬人次,聽起來很棒很美好。
但如果讓通關係統拖了後腿,讓來往新柔兩地的乘客只能看著空曠的車廂望門興嘆,那豈不背棄了新柔地鐵當初要加強兩地交流和解決堵塞問題的美意?
距離2026年也只剩三年時間了,這些問題不可不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