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地華族學生自然會選擇華文為母語科目,但非華族學生未必會選擇自己種族的語言為母語科目。本地一名全職補習老師就發現近年有更多非華族學生選擇華文為母語科目,而且在學習方面更積極。
全職補習老師蘇鳳坤告訴《8視界新聞網》目前他有12名學生,而當中非華族學生從去年的一、兩個增加到今年的八個,包括印度族、緬甸和菲律賓學生。
他認為,非華族學生會選擇華文為母語科目是因為新加坡有很多華人,能用華語跟他人溝通對他們有利,而且中國市場大,若要找工作會比較吃香。「他們(非華族學生)在學習方面可以說是刻苦耐勞,學習態度非常好,功課會儘量做。相比之下,華族學生(持有)理所當然的心態,覺得華文不太重要。」
根據教育部網站資料顯示,學生必須修讀母語科目(MTL)作為第二語言。本地學校共提供三種母語科目,華文、馬來文和淡米爾文。

圖:李溢芸
非華族父母:學華文對未來有幫助
51歲的蘇鳳坤目前年齡最小的非華族學生是五歲,最大13歲。他分享說,他會把華文課融入音樂課或美術課,讓學生們通過有趣的方式學習華文。
五歲印度族女童海文利就是通過美術方式來學習華文,這因此愛上華文課。
蘇鳳坤說:「我把華文文字融入在她畫中,邊學習華文的時候還能畫畫,她覺得這個一種享受吧! 她不會把學習華文當作是一個苦差。」
女童的印度族母親Jennifer表示,有時告訴女兒今天不上華文課時,她就會哭鬧吵著要找老師。Jennifer認為從小讓女兒學習華文對她未來在工作上會有很大的幫助。自己在孤兒院長大的Jennifer從小就已經接觸華文,她能聽懂華文也能簡單講幾句。目前她在一家療養院工作,她非常慶幸自己能使用華語與老人家溝通。
另外,一對印度族兄弟13歲的哥哥立山(Trishan)和七歲的弟弟Rhayhaan,他們的印度族母親也認為,孩子學習華文,以及選修華文為母語科目對他們會有很大的幫助。母親Audrey也認為華文對孩子的未來會有很大幫助。
她說:「我丈夫說淡米爾語,而我當時是修讀馬來語為第二語言。現在到處都是用華文比較多所以我覺得學習華文很有用。」
她表示,弟弟Rhayhaan比較遲才開始說話,因此在表達方面會比哥哥弱,但兄弟倆還是全力以赴,努力學習。

圖:李溢芸
課堂外接觸中文
母親Audrey也表示,在家裡會和他們一起看8頻道的電視節目和YouTube上的卡通視頻。
「我覺得20年下來,新加坡與中國會有更多生意上的交流,因此我覺得華文很重要。而且我不想他們因為不會說華文而被排斥。」
今年參加小六會考PSLE的Maasma也是印度族,她表示喜歡上華文課,並且會學以致用,在小販中心時會試著使用華文點餐。她也分享說自己有在聽華文歌,喜歡的歌手是中國男子組合TF Boys。
補習後,Maasma的華文成績有所改善,從考試不及格到現在能夠在說幾句華語。
蘇鳳坤感到非常欣慰說,Maasma之前在考口試一句都聽不懂,但現在,學校的老師會對著她猛點頭還微笑。
「她告訴我這是我的功勞,我說不是我的功勞而是你自己的功勞,因為你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