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疫情下,在家時間多了,父母可能發現孩子更常頂嘴、行為上出現偏差等。該如何管教?對於年紀較大的孩子,如九歲、十歲,年幼時實行的「隔離冷靜法」(Time- out)是否還管用?該如何實行才有效?《新明日報》《活得好》請心理學家提供建議。
「隔離冷靜法」是一種管教方式,而不是處罰。當孩子鬧情緒或犯錯時,看護者或家長可暫停孩子正在進行的活動,把他帶到特定的角落,或藉助道具,比如放置「冷靜椅」(calm-down chair),規定孩子在限定時間內待著或坐著。
國大醫院邱德拔—國立大學兒童醫學院心理學家蘇凱蒂接受《活得好》訪問時說,如果使用得當,「隔離冷靜法」仍適用於6到10歲的較年長孩子。
一些實行的指導方針,包括:
讓所有家庭成員明確知道,孩子做什麼事後應實行「隔離冷靜法」、實行時的規則。
建議根據孩子的年紀決定時長,如八歲就實行八分鐘、六歲就實行六分鐘。
其他管教策略:
設定事情的界限,讓孩子明確知道做錯事的後果,並嚴格遵守。
父母或看護者應做好榜樣,讓孩子學習。
提供孩子選項,鼓勵同理心。
若孩子做得好時,應給予讚美,以鼓勵好的行為。
無論採用何種策略,重要的是看護者的方法要一致,以便讓孩子學會理解成人對他們的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