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個不長的新加坡河是灌溉生命的泉源,延續著新加坡人的命脈。


今天的碼頭照舊不失美麗,夜晚空曠的餐廳頑強地閃爍著霓虹燈




情侶們也依然會來到已沒有往日喧囂的河畔,在那個大大的心上用一把鎖鎖住海誓山盟——執子之手,與子偕老。


從羅伯遜橋開始往上游主要是居民區,遊客通常會止步於此。其實那邊別有一番悠閒寧靜的迷人之處,沿岸修成的公園和林蔭步道,幽靜而祥和。


紅燈碼頭


克拉碼頭



Bridge
新加坡河上的橋樑
新加坡河上共有17座有歷史意義的人行和公路橋,記載了當年華人及各界名人的貢獻,見證了新加坡歷史的變遷和發展。橫跨新加坡河的第一座橋是1822年建成的未命名的木製橋,後來又幾經拆除重建,1929年建城現在的愛琴橋(Elgin Bridge)。
1. 金聲橋(Kim Seng Bridge,1862),位於所謂的新加坡河源頭。1862年土生華人,傑出商人兼大慈善家陳金聲(Tan Kim Seng)出資修建了這座橋及公路,現在的橋是1951年重建的。

他沿河修建了下水道系統,出巨資建造新加坡第一座公共自來水廠和水庫;捐資給陳篤生醫院;創辦第一所華人學校——「萃英書院」,當時被稱為新加坡最好的學校;他還是新加坡英殖民時期第一個華裔地方官。為了紀念他的慷慨,1882年5月19日為他修建了一個噴泉,目前安置在濱海藝術中心公園。
金聲橋附近還有許多設施也是他出資修建的。例如金聲徑,金聲長廊(兩條道路都位於大世界城附近)和金聲公園。


金聲公園

2. 若錦橋(Jiak Kim Bridge,1999),在羅伯遜碼頭附近,以陳金聲的孫子,著名商人和慈善家陳若錦命名的人行橋。他在1905年呼籲並捐助成立了一所醫學院,是新加坡國立大學醫學院的前身(現已更名為永盧林醫學院(Yong Loo Lin School of Medicine)。


祖孫倆隔橋相望


3. 羅伯遜橋(Robertson Bridge,1998年)
位於羅伯遜碼頭的人行天橋,採用了和碼頭相同的名字,羅伯遜是新加坡開埠時期的一位著名市議員J. Murray Robertson博士。



羅伯遜橋是雙拱形懸掛橋,
前面的若錦橋是單拱形橋

4. 西貢橋(Pulau Saigon Bridge,始建於1890年,目前的是1997年修建)
因為西貢橋才知道新加坡還有過一個西貢島,1970-1996年新加坡接收了一批被商船救起的越南難民,就被安置在西貢島。

5. 阿爾卡夫橋(Alkaff Bridge,1999年)

阿爾卡夫橋位於曾經的阿爾卡夫家族經營的阿爾卡夫碼頭,過去的倉庫都已變成公寓。


2004年,菲利皮諾(Fillipino)藝術家帕西塔·阿巴德(Pacita Abad)用55種不同的鮮艷色彩繪製了這座橋。

6. 克萊門梭(Clemenceau Bridge,1920年)

1920年法國總理喬治·克萊門梭(Georges Clemenceau)訪問新加坡,這座橋就以他的名字命名。克萊門梭領導法國贏得第一次世界大戰,有「勝利之父」和「老虎」之稱。

7. 奧德橋(Ord Bridge,1886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