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以英國海峽殖民地第一人總督哈里·聖·喬治·奧德爵士( Sir Harry St. George Ord, British)的名字命名。

湊巧的是,Ord也是Ordnance(軍火)的縮寫,當時附近還就有一座軍火庫。Ord Bridge的命名可謂一箭雙鵰。也有人說這是新加坡男生結束國民服役最後一天必去的地方,因為「 ORD」是「 Operationally Ready Date」(作戰準備日)。


8. 雷德橋(Read Bridge,1881)

Read Bridge的建造是由蘇格蘭商人兼荷蘭領事William Henry Macleod Read發起建造的。

駁船川行的年代,入夜的李德橋上,說書人點燃線香,為碼頭苦力講故事,灌輸傳統文化道德觀。

博物館歷史照片
而今隨著克拉碼頭改建為「夜生活」區,這座橋成了夜總會聚會的聚集地,白天幾乎沒什麼人,繁華的地區也就從這開始。



9. 科爾曼橋(Coleman bridge,1840年初建,於1990重建)

科爾曼橋是由GD科爾曼(GD Coleman)設計,他是新加坡最早的建築師之一。橋邊那座網紅建築就是舊警察總局。


10. 埃爾金橋(又名愛琴橋( Elgin Bridge,原址是1822年新加坡河上第一座橋,幾經重建,目前的是1929年)


1822年英國人來到新加坡不久後在新加坡河上興建的第一座橋,將河的兩岸分為橋南和橋北。萊佛士的市區規劃圖上,橋南為商業和平民區,橋北為政府行政與歐洲人住宅區。

沒有橋墩的豎琴水泥建築是在1929年完工的,由義大利雕塑家Rudolfo Nolli設計的鑄鐵燈和鑄鐵橋上的青銅獅子牌被保留在該位置的第五座和最新橋中。



11.卡文納橋 (Cavenagh Bridge,1869)

80米長的加文納橋是新加坡河上唯一的懸索橋,為紀念新加坡開埠50周年而興建。以最後一任東印度公司總督加文納(William Orfeur Cavenagh)他的名字命名。

該橋最初被設計為吊橋,橋面讓車輛行走,特定時間將橋"吊"起來,讓船隻川行。可是由於出現誤差,懸索橋吊不起來,組裝之後,橋面竟然打不開。

最終被認為僅適合作為固定結構。漲潮期間,橋跟河面之間的高度限制了船隻進出新加坡河,退潮時小船還能通過,漲潮時船隻都卡在橋的兩頭,因此催生了駁船業務。



12. 安德遜橋(Anderson Bridge,1910)


當卡文納大橋無法應付日益增加的交通量時,於是在當時的新加坡河口建造了安德遜大橋。是第一座鋼架橋

它是以海峽殖民地州長兼馬來聯邦國家高級專員約翰·安德森爵士命名。這座橋有3 個鋼拱,兩岸的拱門也是特別的標誌。


日軍占領期間,日軍在橋上懸掛了罪犯的頭顱,以警告當地人。


13. 濱海橋(Esplanade Bridge)(1997)

濱海灣的建造將新加坡河口延展至新加坡濱海堤壩(Marina Barrage),這樣新加坡河上又架起5座橋。

從高空可以看出120米的濱海橋,實際上是橫跨在原新加坡河出口的海面上,以前輪船停泊的地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