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屬於上班族的蟻粉,一周回公司工作幾天?仍然有在家辦公的福利嗎?
英國組織城市中心智庫(Centre for Cities)分析了6個國際城市的全職雇員每周在辦公室工作的時間後,近日發表了調查報告。
巴黎,3.5日
新加坡,3.2日
紐約,3.1日
雪梨,2.8日
倫敦,2.7日
多倫多,2.7日
新加坡全職員工2024年平均每周回辦公室上班3.2日,在以上6個國際城市排行第二。
一周回公司3.2日,和你目前的工作安排相符嗎?
如果你每周回公司的時間比較多,不用覺得「虧大了」,3.2日只是平均值,有的員工已經回到疫情前一周回公司五天。
值得一提的是,上述國際城市的員工都已逐漸重返辦公室,只不過大家的步伐節奏不一。
巴黎在冠病疫情爆發前2020年1月,員工每周回公司上班的時間僅有4天。當時,紐約、倫敦和多倫多都是3.9天,雪梨則是3.6天。
當中,倫敦屬於重返辦公司步伐較緩慢的一個城市。
同去年春天冠病疫情剛結束時的2.2日相比,倫敦已經回升到2.7日,但還是落後於其他主要城市,亦低於疫情爆發前的3.9 天。
新加坡重返辦公室的速度比較慢?
報告沒有列出新加坡疫情前回辦公室工作的時間,不過在紅螞蟻的認知中,疫情前新加坡是沒有在家辦公這個概念的。
更甚的是,在辦公室上班的時間不僅僅是朝九晚五,還需要經常加班。只有少數公司福利較好,星期五可以提早下班。
如果這麼進行比較的話,那新加坡算是重返辦公司進度最慢的。
然而,這對員工來說也許是好事,有助於改善工作與生活的平衡,也減少通勤時間和成本。
但是對僱主來說就未必是好事了。長期來看,這可能會導致生產效率降低、成本上升。
「在家辦公」的安排是一把雙刃劍?
城市中心智庫認為,倫敦雇員重返辦公室的步伐緩慢,員工面對面互動的頻率降低,將使倫敦的生產力相對於其他城市處於劣勢,倫敦的發展軌跡將進一步落後於其全球競爭城市。
報告的第一作者Paul Swinney指出,員工面對面互動帶來的創造力、工作過程中同事間的相互學習,都有利於公司內部發展。
「現在還不清楚一周兩天或三天在辦公室工作是否可以帶來同樣的益處,但我們應該意識到,這種情況可能會影響生產力,不要輕率地以為一切都沒問題。」
同樣的,若新加坡維持一周回辦公室3.2天的做法,是否會影響新加坡作為國際金融中心的競爭力?

中央商業區一帶上班族、行人過馬路情形。(聯合早報)
「靈活工作制」在新加坡不會消失?
在新加坡,靈活工作制已是不可逆轉的工作模式,在疫情期間體驗過「在家辦公」好處的雇員,已對工作制度有了新的要求,認為有緊急的私事,可以跟老闆商量在家辦公,或者遲到早退之後再補回上班時間等。
僱主也無法再留戀疫前一周五天上班時間,都可看到雇員坐在辦公室裡頭「埋頭苦幹」的情景。
其實,新加坡目前還是挺推從「靈活工作制」的,勞資政工作小組今年4月就推出了「勞資政靈活工作安排要求指導原則」,將於今年12月生效。
該指導原則規定所有企業須制定流程,評估雇員的靈活工作安排要求。靈活工作安排涵蓋三大方面:
①靈活辦公地點
②靈活工作時間(如錯開上下班時間)
③靈活工作量(如兼職)
員工可通過書面方式提出要求後,僱主須在兩個月內,以書面方式答覆。僱主有權決定是否批准請求;若拒絕申請,應說明理由。
不過,人力部在臉書表示,指導原則並不強制任何形式的靈活工作安排。這是由僱主平衡企業和員工的需求後,才決定要提供員工哪種形式的靈活工作安排。
可以肯定的是,短期內,新加坡職場仍會有靈活的工作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