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加坡與馬來西亞的邊界,有一群漁民,他們的生活和生計與浮標之間,似乎存在著一種特殊的關係。
今天講述一個關乎填海造地、收成減少和邊界爭議的故事。
隨著馬來西亞南岸填海造地,柔佛漁民可以捕魚的海域越來越小,不僅收成減少,這也讓他們更接近新馬兩國的海上邊界,若碰上引擎故障或強風急流,他們還要擔心誤闖新加坡水域,從而引來軍艦...

(圖:來源自網絡)
填海工程在柔佛南部地區蓬勃發展,讓漁民們的捕魚空間越來越狹窄。
他們的漁船,漸漸靠近新馬兩國的海上邊界,這不僅讓他們的收成減少,也使他們擔心誤闖新加坡水域。
每次出海,他們都要時刻留意著標註邊界的彩色浮標,以確保不會越界。漁民納西爾·亞倫表示:「如果可以控制,我們是絕對不會越過那些浮標進入新加坡(海域)的。但是,有時因為引擎故障或是急流,我們就會一不小心漂浮過去,但我們不是故意的。」
上個月,振林山本達士漁村的漁民法伊贊·瓦希德聲稱新加坡警察海岸衛隊的船隻在海上損壞了他的漁網,引起了雙方的關注。
然而,警方表示他們是在新加坡海域巡邏,倒退離開時船艇被漁網纏住螺旋槳。法伊贊堅稱他沒有進入新加坡領海,但他的說法受到了挑戰。

(圖:來源自網絡)
漁民們抱怨,近年來,執法單位在海上邊界加強了巡邏,對他們的生計帶來了干擾。他們強調,他們並不想惹上新加坡當局或任何人的麻煩,只是想安安靜靜地謀生。
柔佛州政治人物班達阿末提議,進行重新劃定馬來西亞和新加坡在柔佛海峽的海上邊界,為漁民留出更多空間。他表示,這個提案將在州議會會議上討論。
然而,填海工程的增加可能讓漁業前景更加暗淡。海事安全專家Collin Koh指出,填海造地工作的增加可能會讓柔佛海峽的捕魚行業走向衰退。
漁民們也感受到了捕獲的減少,五年前他們每次出海可以捕獲五到六公斤的漁貨,如今已經減少到一到兩公斤。這導致了收入的大幅減少,讓他們的生計變得更加困難。

(圖:來源自網絡)
有漁民說——
「換工作是不可能的,我想永遠做一個漁民,所以我希望情況會有所改善。」
這個小小的海域,承載著無數漁民的生活和希望,希望未來能有更好的出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