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是世界上唯一一個以海外華人為主體的國家,和我國一樣,春節也是新加坡的傳統節日,正因為有著很多的相似之處。在眾多東南亞國家中,很多人更加關注新加坡。新加坡又叫獅城,它給予人們的印象其實只有兩個字,一個是小,從領土面積來看,新加坡獨立之初只有581平方公里,是世界上最小的國家之一。第二字就是擠,小小的新加坡擁有550萬人口,人口密度高達每平方公里近萬人,是世界上最擠的國家之一。

因此在新加坡,土地是一種非常緊張的資源,一尺一寸的土地,都要得到有效的利用。為了保護環境和土地,新加坡人達到了一種近乎病態的程度,各種法規也非常苛責。由於長期以來養成的良好習慣,新加坡一直以優美的環境聞名於世,但隨著人口的增長,新加坡的各種壓力包括環境壓力也在不斷擴大,為了緩解這些壓力,新加坡從獨立之初,便一直致力於擴大自己的領土。

畢竟土地是人口的載體,要想養育更多的人口,首先就要地盤大,新加坡的創建者自然深諳這個道理。所以自從新加坡獨立後,擴大領土就成了新加坡的一條國策。不過新加坡的獨立非常晚,當時已經來到了1965年,東南亞國家都已獨立,根本沒有多餘的土地,供新加坡去開拓,不僅如此,其他東南亞國家甚至還在覬覦新加坡的國土。那麼新加坡人要如何開疆拓土呢?

領土對任何國家來說都是根本利益,所以在世界上常見的拓土方式一般只有一種,那就是戰爭。這種方式在世界上很常見,但並不適合新加坡。因為新加坡是個小國,對新加坡來說,周邊的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都是龐然大物,用戰爭挑戰它們,無異於自取滅亡。戰爭的道路雖然走不通,但事實上,新加坡的國土卻一直在不斷擴大,據最新資料顯示,如今新加坡的國土已經達到了721平方公里,比獨立之初,增加了140平方公里。那麼這是怎麼回事呢?

具體原因有兩種,第一,新加坡位於馬來半島最南端,扼守馬六甲海峽東口,受洋流的影響,每年都有大量泥沙沉積到新加坡以及周邊島嶼附近。有時為了保持馬六甲海峽的暢通,新加坡還要進行泥沙挖掘作業。這些泥沙的沉積,雖然對航道造成了影響,但對新加坡來說卻是一件好事。受泥沙沉積影響,新加坡獨立五十年間,陸地面積增長了數平方公里,雖然微乎其微,但畢竟有所擴大。
第二種方式,就是填海造陸。相對於第一種方式,人為的填海,可以更快的實現領土的增長。為了擴大領土,新加坡獨立後,從馬來西亞進口最多的兩種物資,就是水和海沙。水是新加坡人生活必不可少的資源,那麼海沙呢?自然是填海造陸。據統計從上個世紀六十年代,到八十年代,新加坡的領土增長了40平方公里。八十年代之後,隨著新加坡經濟的發展,填海造陸的規模又上了一個新台階,至21世紀初,新加坡領土又實現了近百平方公里的增長。如今新加坡填海造陸面積,已達總面積的23%,未來隨著新加坡人口的增長,這一數字還將不斷提高。不過受地理位置的影響,即使再努力的填海,新加坡也註定無法成為大國。
來源:歷史茶館,如有侵權,請私信後台立即刪除
END
便民服務
中國駐新加坡大使館+65 6471 2117火警、救護車995意外(普通)999意外(海事)6325 2488傳染病通報6731 9757緊急求救(SOS)1800 221 4444交通事故報告6547 624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