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曾經出國鬧過笑話嗎?在東西文化交融的新加坡,這種理解上的差異經常會鬧笑話!接下來讓我們看看吧!
看多了新加坡的電影,小孩不笨、錢不夠用…大家應該對於新加坡的華語口音,還有「新式」英文有很深的印象,不過當你到了新加坡工作或是生活,你會發現,一樣都是在說華語,但是同樣的一個字卻可能有不一樣的意思,或者指的明明是同樣的東西,卻怎樣都雞同鴨講,新加坡的華語,綜合了英文的文法和習慣,造就了獨一而二的「新式」用法,一不注意有的時候,就會不小心鬧了笑話。
到底是「懂」還是「知道」?
來到新加坡,如果你向路人問了路,結果他回答你:「我不懂…」你會是什麼反應?對於新加坡人來說因為慣用英文,所以對他們來說,「懂」和「知道」對他們來說是一樣的,因為在英文裡面,都是「KNOW」,前陣子去上一個研習的課程,一名中國講師才說,新加坡人在語言上是很偷懶的,所以發明出許多縮寫來使用,像是加班,在這裡叫做 OT,從 OVER TIME 來的,然後請病假,在這裡叫做拿 MC,為什麼用拿呢?因為 TAKE Medical Certificate,所以下次遇見新加坡的同事跟你說要拿 MC,千萬別急著臉紅,絕對不是你以為的那個 MC,說到這裡,你應該已經可以了解懂 = 知道 = KNOW 這樣的華文方程式是怎麼來的吧?
不過對於像我這樣有文字癖的人來說,實在是有點不能接受,由其實當我問對方:「現在幾點?」對方回我:「我不懂。」真的會有點崩潰,「不懂」這樣的回答會讓我誤解成對方不理解我的問題,對我來說,「懂」是 UNDERSTAND,「知道」才是 KNOW,是有程度上的差別,小小的跟中國同事抱怨這件事,他跟我說沒辦法這是他們的文化,他們慣用英文,所以難免把英文的習慣帶到華文來了,然後我們忽然想起了一次我們一起出門的笑話。
你要「水」嗎?
我和一個同事很好常常一起出去,因為他是在新加坡讀書,然後才在這裡工作的,所以他的說話方式也很新加坡,有一次我們一起去看電影的時候,他問我:「你看電影要爆米花跟水嗎?」
我立即反應的說:「我不要喝水。」心裡犯著嘀咕,誰看電影要喝水當然要喝飲料啊…
他驚訝地看著我說:「你確定?我要喝可樂,你不喝啊?」
我瞥了他一眼然後哀怨的說:「自己喝飲料還問我要不要喝水。」
聽我說完他馬上大笑的說:「這裡大家都說喝水的啊…喝水就是喝飲料。」
我不解地問:「那如果我真的要喝水呢?」「就是瓶裝水囉…」
聽完,我真的忍不住抓抓頭髮說:「真的好難懂喔!」
同事翻了翻白眼說:「真是夠了你…就是從英文來的嘛,飲料叫做 DRINK,所以這裡的人就會把喝的都稱為水嘛,一般的水就是 WATER。」
明明都是一樣的英文單字,跟一樣的華文字詞,不過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之下,就有不一樣的解釋跟用法,文化,左右了我們的語言,真是一點都沒有錯。
幾個鍾?幾個字?
午休時間Aunty(阿姨)趕著下班問說:「老師…已經三點7個字....,要不要起...?Aunty四點要下班。」
什麼「幾個字」?我一頭霧水的看著時鐘,三點7個字,7個字,7個字……好一下子才回過神,3:35分,起身叫孩子起床,一個數字代表五分鐘,他們喜歡用幾個字來代替,一個時鐘有12個字,你學會怎麼用幾個字了嗎?
在我學會了幾個字的用法不久後,我到總部去上課,聽到講師說:「我之前做事情,每次都要做一個鍾。」我又開始當機了好一陣子,幾個鍾,幾個鍾是什麼?
然後我用幾個字的邏輯去思考,恍然大悟,分針走了一圈,所以是一個鍾,兩圈是兩個鍾,現在你學會了,新加坡人表達時間的方式了嗎?
其實,語言上的一些差異並不是多大的挑戰,只要互相有開放的心,願意互相了解、溝通,時間久了再加上一些默契,很多東西都會慢慢無師自通,我講 a 對方也可以了解是他認知里的 b,海外生活,雖然偶爾陌生孤單還要有點勇敢,不過,每天都有新鮮事,只要你願意去體驗,open your mind……
但是知名教育公司特意為各地區及國家的英語能力作調查及評分。
調查發現新加坡坐穩亞洲「一哥」寶座,並首度躋身世界第三。

由EF Education First 30日發布第八次年度全球英語能力排名,調查指瑞典今年的英語能力指標分數達70.72,成功第四次登上英語能力指標的榜首。而去年排名第一的荷蘭則以0.41分之差跌至第二名。
調查樣本:
本次由EF Education First舉辦的調查來自88個國家和地區,共130萬非英語為母語的人士參與測試,參與人數較去年上升了30%。調查是以EF英語能力指標(EF EPI)作為指標分數,測試將以應考者的行業、職級及職能評分。

瑞典第四次成為英語能力排名第一國家。
亞洲方面以新加坡得分最高,分數為68.63分,排名為全球第三,是調查進行八年以來首次有亞洲國家進入前三名。
中國上海在本次調查中的得分高達57.91分,成為首個英語程度達到「高級」水平的中國城市;中國澳門的得分則為52.57分,是調查中首次由低級升至中級。
而中國香港就僅排為第30名,分數為56.38分,僅以約0.1分高於第31名的韓國。

上海是中國第一個獲評為英語熟練程度達「高級」的城市。

全球排名情況

亞洲地區排名情況
EF香港及澳門區行政總監分析指,新加坡自去年首次打入世界首五名後再下一城,成為了調查有史以來首個打入全球首三名的亞洲國家。
她認為新加坡能夠得此成就,源於國家支持文化共融及四語並施的政策有關。
四語並施的新加坡
新加坡由三個主要族群組成:
77%華人
14%馬來人
8%.印度人
這樣的比例從1900年左右一直穩定維持至今。1959年從英國手中取得自治地位時,新加坡選擇成為多語城邦,並明訂四種官方語言:
英語、華語、馬來語、泰米爾語。
其中,英語被選為新加坡各族群溝通的「實際使用語言」(working language),其他三種官方語言則被視為各主要族群的「母語」。

1966年,父母可以替子女挑選以哪一種官方語言接受教育(英語、華語、馬來語、泰米爾語四擇一),不過學生仍必須從另外三種官方語言中挑一者學習,若是選擇非英語受教,則一律得學英語。
這套方法有效嗎?
新加坡的教育制度之所以備受讚譽,是因為在IEA「第三次國際數學與科學教育成就趨勢後續調查」中, 新加坡的數學分數是38個國家中的第一名,科學分數也榮登第二。
這份調查受調對象為當時新加坡所有學校中的4,966個中學二年級學生(八年級學生),當中各種程度組別的學生都有。

TIMSS第一位
根據國際數學與科學教育成就趨勢調查(TIMSS),大部分新加坡學生都能利用英語學習數學及科學,並達到高水平知識,2015年新加坡10歲及14歲學生接受科學及數學測試,在全球60個國家中排名第一,即英語作為工具語言,功效十分顯注。

PIRLS第四位
國際閱讀素養進展研究(PIRLS)針對測試10歲兒童閱讀能力,2011年該研究數據顯示,新加坡小學四年級學生英語水平在49個國家中名列第四位,較美國和愛爾蘭等以英語為單一母語的國家還要高,十分厲害。

EF第三位
上文所述,根據最新的EF英語指標,新加坡英語水平在88個國家和地區中排名第三,亞洲區更是第一。
為何執著於多語言發展?
越早開始學習第二語言,越能精通該語言。
新加坡要求學生一進入正規學校就開始學習第二語言(L2,也就是英語),此一政策反映出:孩童越早學習英語,可以學得越好。
規劃出這套教育制度的李光耀,清楚提到這個假設:
「學生一律用英語學習各個科目,同時自己的官方母語──華人為華語,馬來人為馬來語,講達羅毗荼語(Dravidian)的印度人則是泰米爾語──也必須達到「第二語言」的熟練程度。」

語言是取得知識的關鍵。學生不懂某個語言,就無法接收該語言所傳遞的資訊或知識,因此,必須讓每個人儘早在英語方面有突破性的進展。
這段話出自一篇演說,旨在敦促馬來人增加英語使用率,以改善子女的教育成就。新加坡父母也普遍認同這個假設,因此將子女送進英語授課的學前教育機構,銜接以英語授課的小學。
投入越多時間學習某個語言,會對該語言越精通。
早在新加坡仍以四種語言做為授課媒介時,在非英語授課的學校里,英語就被當成一般的L2來教授。

但學生的英語一直未達到精通程度,政府遂要求所有學校的數學和科學也一律以英語教授。
李光耀堅持學習語言的關鍵在於「投入的時間」,而不是「投入的品質」。面對英語成績欠佳的問題,政府的因應倒不是大幅翻新教學方法,而是增加學生接觸英語的時間。
多語言環境與留學:
在新加坡,我們可以看到與自己一樣黃皮膚黑眼睛的新加坡學生,既能夠說出流暢的英語,又能說出標準的中文。所以,在新加坡,英語不是一門課,而是一種能力,「雙語言」交流的能力。
新加坡的官方用語是英語,在整個小學到中學的課程當中,學校的全部課程用英語授課,華文作為第二外語教學。
這意味著到新加坡讀中小學,學生能夠在接受國際化教育的同時又不會遺忘中華傳統文化的精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