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一代領導層有必要直面過往的政策錯誤。圖為總理接班人王瑞傑(右)和總理李顯龍(左)。(海峽時報)
副總理兼財政部長王瑞傑在人民行動黨政策論壇上說,第四代領導班子必須隨著時代更新領導風格,與選民建立新一層的信任關係。他強調,人民與領導人之間的信任不是繼承而來的,第四代領導班子必須努力爭取民心。
王瑞傑的這番話,切中了政治的要害,無論是當代民主政治,還是傳統的天命政治,政治的運作必須建立在君民的互信之上。孔子就說過:
「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
不同時代,不同的領導模式
但是,要如何建立這種互信呢?不同的時代,顯然有不同的方法。在建國的動盪時代,人心惶惶,強人政治呼應時代需求,領導人一言九鼎,不容異議,國家就這樣萬眾一心地前進。其中當然不乏代價,而且代價也不容小覷,可是民心顯然接受,異議的犧牲,只能成為時代的無奈。

新加坡建國初期以強人政治掛帥。圖為已故建國總理李光耀。(海峽時報)
第二代的協商政治,雖然有讓人耳目一新之感,畢竟還沒能完全擺脫建國一代的政治影響,社會輿論空間儘管相對放鬆,謹言慎行卻還是主流模式。大部分的人似乎還是習慣於物質生活改善的好處,對物質以外的目標的追求,僅限於少數的有心人。

第二代領導班子相對放寬社會輿論空間。圖為前總理吳作棟。(聯合早報)
資訊科技的發達,特別是網際網路的出現,以及後來的智慧型手機,迫使政治文化必須做出相應的調整。新一代人遠離了建國的艱苦記憶,對自己的權利更有意識,也更敢訴求。表現在政治文化上,就是對責任政治的要求不斷提高。
在這樣的新環境里,政治互信就表現為民眾要求領導者對責任的擔當。人非聖賢孰能無過,關鍵就在於面對過失的態度。孔子說:
「過而不改,是謂過矣。」
當出現重大過失,人民看的首先是領導層是否承認有過,之後是責任如何歸屬,才會由衷產生信任感。
第四代領導班子如何避免政治互信被削弱?
王瑞傑今年初在《聯合早報》發表文章,針對該報社論擔憂軍訓意外頻發、公共部門網絡失守、停電事件接二連三等事件,承認在特定崗位上的人失責,但否認是系統性問題,更不是政府麻痹;乃至最近多位第四代部長警告,律師、醫生等專業人士,以及公共機構必須贏得公眾的信心,都顯示第四代意識到政治互信可能有所削弱。

軍訓意外導致民眾對政府的信任危機。圖為軍訓意外不幸身亡的藝人馮偉衷喪禮。(聯合早報)
雖然既往不咎是一種美德,可是過去的錯誤如果沒有真正地面對和處理,就容易成為新錯誤發生時的擴大器。幾年前地鐵系統性癱瘓,正是多年來管理不善的結果;而管理不善,可能同地鐵上市盈利有關。地鐵公司最終除牌國有化,部分證明這種意見的正確性。但是,當局至今並沒有真正去面對這些決策錯誤。雖然後續的補救措施改善了地鐵效率,然而導致必須補救的原始錯誤,到今天仍然諱莫如深。
在平時,這或許不是大問題。問題在於碰到重大危機時,有心人若指出這些先例,到底有沒有足夠的政治互信來抵消這種疑慮?
所謂的善政,指的不只是施政效果的善,更是施政本質的善。知錯能改,善莫大焉,勇敢面對並承擔過去的錯誤,是今後確立政治互信最重要的舉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