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的會館街

2020年10月17日   •   8892次閱讀

01 新加坡蕞爾小國,卻有很多會館。我在大街小巷穿行,時不時就要碰到,每次碰到就免不了思量一番,想這些會館的前世今生,想它們經歷的風風雨雨。後來我出於好奇,還特意查過資料,得知新加坡有300多家社團會館。會館還分宗親和同鄉兩種,宗親會館是以血緣為紐帶,同姓同族,自成一家;同鄉會館是以地緣做橋樑,鄉音鄉情,抱團取暖。

新加坡會館最集中的地方,在歐南園,那裡被稱為會館街,離我暫居的地方不遠。會館一座接一座,排滿幾條街。那些古舊的面影,隱現著昔日的時尚,今日的典雅。建築精美自不待言,牌匾也意蘊非凡。我還記得番禺會館是胡漢民的題字,安溪會館是于右任的題字,廈門公會是林森書寫,昭遠堂是張之洞書寫。

這些會館,而今都成了歷史陳跡,雖然還在營運,但光景已經大不如前,其功能和性質也發生了變化。從他們貼出的一些宣傳畫上可以看出,他們不過就是在做一些公益,辦一些文化活動,也組織一些餐聚,交流一下感情。遙想當年,會館裡肯定是人頭攢動,煙火鼎盛,熱鬧非凡。那時候法治未立,黑社會、幫會很多,生客遠來,單兵獨馬很容易受人欺負,難以生存,自然要入會,要找組織;那時候信息也不暢,新來乍到的人,首先也要去會館,在那裡暫且棲身,然後找尋親戚和同鄉,再找一份活路。

我出生在江漢平原的一個村莊,那是很內陸的一個地方;我成長的歲月,也是一個很封閉禁錮的年代。我看到我父輩們的生活,僅僅是圍繞在田地與灶台之間,所以在我人生的早年,很難想像漂洋過海是一番什麼情景。那時候我不知道,其實國人很早以前就已經往海外移民,他們移民的第一站就是南洋。他們移民海外的歷史,可以稱得上是一部艱苦卓絕而又宏闊壯麗的史詩。

離我老家不遠的湖北天門,在新加坡就有一個會館,那應該是湖北僅有的一個了。天門過去地勢低洼,是著名的水患之鄉,老百姓生計艱難,他們只能背起三棒鼓,流浪到四方,含著眼淚去賣唱,成為了中國的吉卜賽人。他們中有很多人就來到了南洋。這些背井離鄉的先人,他們來到這人生地不熟的島嶼,以會館為據點,既膽怯又果敢,居然也繁衍生息下來。當然在新加坡,更多的是福建人和廣東人,更多的是福建和廣東的會館。

我總是對這些遷徙者滿懷悲憫與敬意。遙遠的旅程,茫茫的大海,客中的歲月,異國的勞瘁,那需要怎樣的勇氣,怎樣的堅毅,怎樣的智慧呢。

幸好有會館。會館不僅是他們互相幫助的所在,還是他們情感的歸屬、精神的依託和文化的慰藉。可以說因為有了會館,他們就會感覺並沒有遠離故土,心裡就不會那麼驚惶;因為有了會館,他們與故國的聯繫才不至於中斷;因為有了會館,長途的遷徙才沒有削弱親屬和鄉族的凝聚力,反而加強了。華人的會館,有點類似於猶太人的舊約聖經,有一種信仰的高度。

會館無疑是移民文化的中心,是異國他鄉的鄉土之鏈,親情之維,鍛造著華人獨有的精神特質。多少年來,他們對於故國是如此的關注,對中華文明是如此的認同。"洋裝雖然穿在身,我心依然是中國心。"他們總認為自己是中國人,海外只是一個賺錢的地方,家永遠在中國,等到賺了錢,一定要衣錦還鄉,葉落歸根。

這民族的血緣何其沉重。正是這些海外的華人,全心支持辛亥革命,全力支援抗日戰爭,在祖國發出召喚的時候,毅然回國貢獻青春、熱血甚至生命。在改革開放的年代,新加坡、香港等地的華人,成了中國大陸最大的投資者。

這文化的紐帶韌性十足。這些海外華人,他們帶著祖先的遺像,帶著本土的方言、服飾和食品的烹飪技藝,將家鄉寺廟的香灰運送到這裡的寺廟道觀供奉……無論是從心理上還是習俗上,他們都永不割斷與故土的聯繫。所以當我們從十年浩劫的餘燼中抬頭巡望,竟然驚喜地發現南洋等地,反而成了中國傳統文化的意外保留地,成了我們找尋自身文化、考察中華傳統的重要驛站。

02 不過,時代的列車呼嘯向前,一切都在改變。

新一代的中國移民洶湧而來,他們不再是坐著帆船和輪船來,而是坐著飛機來;他們不僅到南洋,還到歐美,到澳洲;他們不只是從福建、廣東沿海來,還從北上廣深來,從內地各個省份來;他們不再是目不識丁的文盲和一貧如洗的漁民農夫,而是懷揣文憑的知識精英和腰纏萬貫的新富階層。

這一番新的大播遷,大部分人不再是為了謀生,而是來享受優質教育、清潔空氣、安全食品、簽證便利、資產安全。他們的遭際各不相同,但卻帶著共同的目的,要找尋一個地方,可以按照自己的夢想生活下去,一切都有規則、有標準,不再有動盪不安的侵擾,不再有猝不及防的苦難,當然也不會有太過意外的驚喜和神話般的傳奇際遇。

他們,這些新時代的移民,已經不再依賴於會館,甚至已經與會館無關。微信群取代了會館,而微信群也不再有會館當年的向心力與依存度。相對離散的個體,不再緊緊地抱成一團。新加坡的會館,也和世界各地的會館一樣,已經在走向沒落,走向岑寂。這也無需嘆惋吧,一個新時代的開啟,一定伴隨著一個舊時代的落幕。

在全球化時代,很多人都會逐步成為世界公民。在他們眼裡,會館,那已經是一種凝結著中華文化、華夏情懷的歷史遺存,是一種飄蕩著歷史雲煙、演繹著江湖恩怨的人文記憶。一切都會過去,一切也終將留存,因為精神和文化可以永垂不朽。

"在新加坡中了1000萬新元,錢要怎麼花?"
2025年04月28日   •   17萬次閱讀
這對新加坡夫妻在中國玩了近一個月,離境時被海關質問,竟這樣說!
2025年05月02日   •   15萬次閱讀
2025新加坡准證政策大變革,全面調整要點全解析
2025年04月29日   •   14萬次閱讀
旅遊簽連續入境新加坡10次,一年待了300多天,陪讀爸爸被ICA請去「小黑屋」
2025年05月02日   •   6萬次閱讀
外國勢力干預新加坡大選!網友:原來是它!
2025年04月29日   •   5萬次閱讀
新加坡地鐵再現蹭飯女團,專盯安哥出手,30秒變370新元
2025年05月03日   •   4萬次閱讀
新加坡史上最糾結選戰:66歲副總理臨危受命,為何反成選民"燙手山芋"?
2025年05月01日   •   3萬次閱讀
在新加坡,政府能查出你把票投給誰了?然後秋後算帳?
2025年05月01日   •   3萬次閱讀
我在新加坡陪娃讀書,突然收到小三信息:「他太累了,放過他吧。」
2025年04月29日   •   2萬次閱讀
國人紛紛聲援副總理顏金勇:他「不是陌生人」
2025年05月03日   •   1萬次閱讀
新加坡全球搶人!將大批引進這類新移民!職位空缺近8萬人
2025年04月29日   •   1萬次閱讀
入境新加坡可以帶香腸嗎?
2025年05月02日   •   1萬次閱讀
25 歲的滾燙人生:從NTU校園夜宵攤到千萬麻辣帝國的逆襲密碼
2025年05月02日   •   9747次閱讀
人在新加坡過世後財產會這樣被分配?!
2025年05月02日   •   9576次閱讀
留英博士到卡車司機,他從上海開電車狂飆3000公里驚現新加坡街頭!
2025年05月03日   •   9576次閱讀
乘坐飛往新加坡航班行李丟失?官方解決方案來了
2025年04月29日   •   9234次閱讀
遍布全島!新加坡徒步50個絕美秘境路線曝光:雨林、海岸、濕地...
2025年04月29日   •   8550次閱讀
還記得28歲的你做了些什麼嗎? 那時的你會怎麼用1萬3500新元
2025年05月01日   •   4959次閱讀
是被風吹還是惡作劇? 行動黨宣傳冊和工人黨海報如此「接地氣」
2025年04月28日   •   4275次閱讀
「拋棄」選區沒信義? 移情別戀實屬無奈 從一而終那是運氣
2025年04月30日   •   4275次閱讀
新加坡這個自然公園要這麼玩!知道12件事玩得才爽
2025年05月03日   •   4104次閱讀
她在新加坡轉行幼教後工資破$5000,科技教育悄悄改變誰?
2025年04月30日   •   3762次閱讀
新幣攻破5.6關口!大選倒計時,搶占政策+匯率「黃金交叉點」
2025年04月29日   •   3420次閱讀
黃循財:外國人、遊客、高收入群體其實在補貼新加坡的低收入家庭
2025年04月30日   •   3420次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