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新加坡的「國父」,應該說,李光耀出色地完成了歷史交給他的政治任務,他用了大半輩子的時間把新加坡從一個落後的、剛從殖民者手裡解脫出來的落後小國家變成了東南亞乃至世界的經濟中心;當年新加坡剛剛被從馬來西亞中趕出去的時候,沒人知道這個國家未來該怎麼走,也沒人知道這個國家還能不能生存下去,但是李光耀用了20年的時間,找到了一個答案。這其中有幾多艱辛,只有李光耀自己知道。

晚年的李光耀和自己的好朋友,西德前總理施密特對談,他認為自己這一生是無悔的,為從政而犧牲發家致富的機會絕對是值得的。「我這輩子最大的滿足來自於,我花了那麼多年的時間,爭取支持、激發民心,打造了一個任人唯賢、沒有貪墨、種族平等的地方」。

對於死亡二字,李光耀看得很開,他坦言自己沒有什麼放不下的,儘管他離開之前的新加坡還有很多重要的問題未解決。《海峽時報》的記者採訪他,問他:對於新加坡未來的走向,您有時候會不會覺得有些難過?李光耀回答:對於以後發生的事情,我早就認了,沒有什麼好難過的。2013年李光耀在自己的最後一本書《李光耀觀天下》中寫道:「100年後,新加坡還會存在嗎?我實在不敢說……」對於新加坡日益嚴重的人口問題,李光耀說:「我無從解決,也早已放棄,我只能寄希望於下一代,希望他們能找到出路」……這背後有灑脫,也有無奈。

2015年3月23日凌晨,91歲的李光耀因病去世,6天之後新加坡為他舉行了隆重的國葬。他的遺體被挪進國會大廈供人瞻仰,隊伍排滿了好幾條街,有的人需要排9個小時的隊才能進入,但是新加坡人熱情不減,各種商店、公交通宵營業,儘管3月29日新加坡下起了雨,還是有很多民眾自發冒雨站在街邊為其送行。
對於大部分的新加坡人來說,他們對這位正直卻又非常嚴厲的「國父」都是心懷感激的,尤其是那些老一輩的新加坡人,他們是跟著李光耀一路打拚過來的,也見證了新加坡奇蹟般的變化,但是對於一部分年輕人來說,他們則對李光耀有些不以為然,這一點在李光耀生前其實就已經展現出來了,比如李光耀的人民行動D在11年5月的競選中創造了史上最糟糕的成績。

李光耀對此可以理解,他說時代已經變了,選民也已經換了一批人了,老人才記得新加坡過去創造了什麼奇蹟,年輕人在富裕中長大,他們只會一臉疑惑地反問:「奇蹟在哪裡」?對於李光耀的很多強硬政策和態度,一些年輕人無法理解,他們認為李光耀在很多事情上表現得過於霸道,限制了他們的自由,對此李光耀也是知道的,有人說過,李光耀此生最大的兩個對手一個是馬來西亞,另一個就是西方,他努力證明新加坡可以走出另一條不同於西方的道路——李光耀稱之為亞洲模式,李光耀從來不認為西方的那一套是放諸四海皆準的。
很多年輕人在這一點上無法和李光耀達成共識,比如下面這一位,他在李光耀逝世後發視頻辱罵,這樣的人並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