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加坡人是出了名的不夠睡,不管是還在念書的學生,或是已步入社會的工作人士都是如此。
照理說,如果能早點上床入睡、改善作息,日常生活中應該就能少些倦意,但這對許多人來說卻不容易辦到,結果是不少人在上課或上班時打瞌睡,成為老闆或老師「關注」的對象。
那麼,不讓學生或員工打瞌睡,有什麼辦法?近日就有兩名學生投函《聯合早報》表示:
讓我們小睡一下!
稱在校園待上12小時 學生:應有40分鐘午休
中學生楊祉媛在寫給《早報》的文章中說,校園生活非常忙碌,早上七點多到學校就看到同學在做功課或開會,傍晚七點多離開時,仍看到有同學在做活動提案,「比老師還遲離開校園」。
她也留意到,每次經過其他課室時,無論是哪個班級都會有一兩位學生趴在桌上睡覺。這些同學之所以那麼累,原因不外乎是太遲睡或熬夜。
她說,同學當中有些每天凌晨一兩點才睡,早上五六點就起身上學;有些熬夜則是為了玩遊戲,但「比較多的情況是大家熬夜做學校和補習班的功課」。

一名學生說,要求減少功課或課程輔助活動「不太可行」,因此建議學校增設午睡時段,以讓他們專心上完下午的課和參加其他活動。(海峽時報)
楊祉媛坦言,要求減少功課或課程輔助活動「不太可行」,因此建議學校增設短暫的午睡時段,例如40分鐘,讓他們專心上完下午的課和參加其他活動,「老師也不必浪費時間叫醒打瞌睡的學生」。
另一名中學生王旖涵則發現,在學校上課時,每當「換節時得在不同教室之間奔波,對體力和精力都是極大的消耗」。
她說,每堂課都緊貼著彼此,同學們跑到下一間課室時不僅會遲到,還因此縮短上課時間,前幾分鐘無法專注聽課。
「我們的休息時間大多是一兩節課後,也就是說我們需要集中注意力一到兩個小時……但有調查顯示,青少年的平均注意力一般介於32分鐘到48分鐘。」
王旖涵建議,每節課之間應有15分鐘的間隔時段,讓學生有充分時間前往另外一間教室,也能利用這15分鐘做伸展或一些讓頭腦稍微放鬆的活動,有助於上課時更專注。

每節課之間沒有間隔時段,會不會讓學生沒得休息,甚至無法專注?(聯合早報)教育部鼓勵學校設兩個休息時段
學生睡眠是否足夠的議題,一度備受關注。
當時,有睡眠專家和家長建議,推遲本地學校的上課時間,讓學生遲點起床,多睡一會兒。
對此,教育部也曾推出相應措施,讓學生能更好地補充精力。
本地媒體2017年報道,教育部從2015年起就鼓勵學校安排兩個可進食的休息時段,一個是向來都有的休息時間(編按:一般是半小時),另一個則是時長較短的小休。
教育部透露,當時已有約60%的本地中小學增設小休時段,個別學校在這方面有一定的自主權。
有學校的做法是,把10分鐘的小休安排在中午12時10分,並把這段時間前後的兩節課各縮短五分鐘,原來的放學時間就不受影響;校方也不限制學生可帶的食物,及他們小休時的活動範圍。

教育部從2015年起鼓勵學校設兩個可進食的休息時段。(海峽時報)
對於小休的安排,教師原本擔心課時減少的問題,但後來發現學生在休息後能更專心上課,於是都表示支持;學生有了小休後也比較不會打瞌睡,或在課堂上無法集中精神。
不過,從上述兩名學生的投函來看,由於有不少作業需完成和討論,學生在某些日子必須在學校待得比較久,在這樣的情況下如何提振精神,確實有其難度。
因此,關鍵不是幾點到學校報到,更可能是專注力的問題。
專家:讓夜間工作者小休利多於弊

有學者指出,新加坡大約一成的員工在晚上開工,睡眠問題在夜間工作者當中尤為常見。(海峽時報檔案照)
另一邊廂,本地上班族也因為缺乏睡眠,同樣面對無法維持專注的問題。
杜克—新加坡國立大學醫學院助理教授古利(Joshua Gooley)在一篇評論中,就探討是否應為本地輪班制的員工,增設小休時段。
古利說,新加坡大約一成的員工在晚上開工,睡眠問題在夜間工作者中尤為常見。
他指出,大部分夜間工作者無法適應輪班制,尤其當他們在休息日的睡覺時間不固定,造成每四名夜間工作者中,就有一人面對長期失眠和過度嗜睡問題。
他的建議是,安排這些員工在上班時小休。
「與其讓他們昏昏沉沉地上班,不如給他們安排短暫的小休時間,不僅能減輕困意,還能在(小休後)表現得更好。」
古利補充說,不少上班時間較長的行業,已鼓勵員工在夜班期間小休來緩解疲勞,例如醫療工作者、消防人員、機組人員等。

不少上班時間較長的行業,已鼓勵員工在夜班期間小休來緩解疲勞,如醫療工作者。(聯合早報)
除了定下小休時段,安排適宜的小休空間也是重要考量。
古利認為,獲准在休息時段小睡的員工,應有一個安靜的空間好好躺下休息,否則他們也難以通過小休恢復精力。
他也說,不支持在上班時間小休的人,可能會提出其他「醒腦」的建議,例如攝取咖啡因來緩解疲勞,「這或許能提供一定程度的幫助,但(員工)下班後可能會更難入睡。」
「休息時間無法減少出現睡意的本能反應,只有睡覺能克服這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