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馬航集團董事經理伊茲漢認為,馬新航空拆夥,讓馬航「在成立的第一天就註定失敗」。(海峽時報)
目標不同
一家公司走向衰落可以有很多原因,其中包括競爭者崛起、服務水平下降等等。
但談到馬來西亞航空公司(簡稱馬航)沒落的原因時,馬航集團董事經理伊茲漢·伊斯邁(Izham Ismail)卻有另一番見解:
馬來西亞政府和新加坡政府當年決定分拆馬新航空公司,才是馬航衰落的真正原因。
據馬國媒體報道,伊茲漢還說讓馬新航空拆夥的決定,讓馬航在成立的第一天就註定失敗。

馬航集團董事經理伊茲漢·伊斯邁。(馬航)
伊茲漢是在2024年亞洲航線發展大會(Routes Asia 2024)的一個問答環節上發表這段言論,但他沒有做進一步闡釋。
他所留下的空白,倒可以由「亞洲糖王」、馬來西亞首富郭鶴年和新航前主席比萊(J. Y. Pillay)來填補。
發展國內航線 vs 進軍國際市場
伊茲漢倒是大略解釋了馬新航空1972年分拆的原因:馬來西亞政府計劃發展國內航線,但新加坡政府卻持相反意見,希望開通更多國際航線。

「亞洲糖王」郭鶴年曾擔任馬新航空主席,其所領導的董事局當中,新加坡和馬來西亞政府各委任四名董事,這八人都有否決權。(網際網路)
根據《南華早報》摘錄的《郭鶴年回憶錄》內容,1969年到1971年擔任馬新航空主席的郭鶴年,在回憶錄中披露了關於這個決定的更多細節:
「新加坡政府很擅於精算,並察覺到馬來西亞國內航線雖然賺錢,但長期來說難以擴大規模。
對新馬一帶航空業來說,新加坡的國際機場和國際航空交通量才是最有價值的一環,因此新加坡政府認為,應該將馬新航空分拆開來,讓新馬兩國各自經營......我(在新馬董事之間)扮演裁判的角色,但我只能看著馬國董事在每次會議中被駁倒,因為新加坡董事的思維都非常敏銳。
平心而論,董事局對妥善、有效經營航空公司所作出的貢獻,幾乎都來自新方董事。馬方董事過於主觀,經常讓情緒影響思緒。很明顯地,馬新航空最終會拆夥。」

比萊擔任新航主席長達24年。(海峽時報)
同期擔任董事、後來在1972年擔任新航主席的比萊,則在2020年出版的一本訪談錄中談到馬新航空分拆的原因時,給出了以下的解釋:
「原因相當簡單。新馬政府雖然都是大股東,卻對航空公司的業務有截然不同的想法。馬來西亞強烈希望拉近西馬和東馬(即沙巴和砂拉越)之間的距離,因此想注重國內航線。
但我們對這點可沒太大興趣,我們更想進軍國際市場,開發國際航線。雙方的目標因此出現矛盾,兩國各自經營航空公司,完全是個妥當的決定。」
馬新航空分拆後,新方根據帳麵價值,為設在新加坡的資產付款,其中包括公司營運基地和總部等固定資產,以及長途飛行的客機。
這些客機當中,包括七架波音707型客機和五架737型客機,剩下的客機歸馬航所有。
比萊當年受訪時也指出,這些資產就是新航從新加坡政府獲得的唯一「注資」。

馬新航空1969年購買的一架波音737型客機。(海峽時報檔案照)
馬新航空的前職員當中,部分馬來西亞籍的機組人員選擇回返吉隆坡加入馬航,但也有不少選擇加入新航,新加坡全體地勤人員也加入新航。
拆夥後,馬航除了擁有馬來西亞國內市場,也將英文名稱的縮寫稍微修改成MAS,繼承了馬新航空(MSA)自成立以來的商譽。
至於馬航的現狀,伊茲漢指出,馬航經過32個月之後,目前已擁有足夠的資金,可以再投資,但仍需要強大的航線網絡,才能提升競爭力。
馬航未來能不能扭轉「註定失敗」的命運,我們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