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訓場景更逼真 慕萊城市儀表化作戰中心4月將啟用

位於林厝港的慕萊城市作戰中心將在4月啟用,為軍人提供更真實的訓練。它可同時為三組30名軍人的單位進行訓練。慕萊城市作戰中心是連同武裝部隊軍訓城第一階段在今年啟用的三個作戰中心之一。
慕萊城市儀表化作戰中心將在今年4月開始啟用,供軍人進行更具真實感的軍訓,以提高武裝部隊的作戰能力。
國防部長黃永宏昨天(28日)在國會撥款委員會辯論國防部開支預算時表示,為增強軍人訓練的真實感和有效性,國防部投入大量資金建設基礎設施來訓練戰備軍人和正規軍人。他們將於今年在武裝部隊軍訓城第一階段(SAFTI City [Phase 1]),以及周圍的三個國防部儀表化作戰中心(Instrumented Battle Circuits——iBAC)受訓。
《8視界新聞網》記者前天(27日)受邀到其中一個國防部儀表化作戰中心——慕萊城市儀表化作戰中心(Murai Urban Battle Circuit),了解作戰中心所包含的設施和特點,同時穿戴並使用裝備以體驗訓練過程。
司令部陸軍訓練及軍事準則指揮部訓練潛力發展處處長林志峰中校在接受媒體訪問時說,慕萊城市儀表化作戰中心預計在今年4月首次投入使用,供軍人進行訓練。另外兩個儀表化作戰中心即亞媽宮(Ama Keng)和巴西拉峇(Pasir Laba)則預計將在今年中投入使用。
三大系統讓訓練更逼真
慕萊城市儀表化作戰中心共有三個主要系統,讓訓練場景和過程更為逼真和有效,從而提高武裝部隊的作戰優勢。這三個系統是:訓練控制系統 (Exercise Control System——EXCON)、具有「 槍射回擊「 能力的智能標靶系統(Targetry systems with 「Shoot-Back」 capability)和戰場效應模擬器(Battlefield Effect Simulator)。
訓練控制系統不僅讓指導員能夠安排、監測和控制培訓中的不同設備,同時,也能通過系統所收集到的數據,如完成任務花費的時間、射擊的準確性,成功擊斃敵人的數量,以及整個訓練過程的視頻等,讓指導員能即時和客觀地給予士兵反饋。

作戰中心訓練控制系統。(圖:國防部)

指導員訓練控制系統。(圖:國防部)
至於具有「 槍射回擊「 能力的智能標靶系統,就能讓受訓的軍人處於宛如真實的作戰場景,利用不同類型的智能標靶進行訓練,以提升軍人的作戰戰術和反應,例如,場景會隨時彈出和改變方向的2D 靜態人行標靶(Static 2D Human Target),可以讓軍隊模擬突襲行動,訓練士兵的交戰反應。另外,3D動態人行標靶(Mobile 3D Human Target)也能讓士兵有機會在訓練如何跟移動的目標交戰。還有一種叫虛擬戰景與標靶系統(Virtual Avatar System),此系統則通過投影不同的交戰情況,訓練士兵的決策能力,同時幫助他們學會適應多變的實際作戰環境。
值得注意的是,這些智能標靶能複製人體體溫,供士兵在晚上也能探測到熱信號,進行訓練。
中心內的第三個系統是戰場效應模擬器(Battlefield Effect Simulators),通過模擬交戰時會出現的爆炸聲,煙霧等現場效果讓訓練場景更逼真,從而提升軍人作戰時的直覺反應。
林志峰中校表示:「以往的訓練方式,依賴口頭指令及基本的射擊板為目標。 慕萊城市作戰中心將提供智能及真實的訓練,大大提高訓練效果,同時也能讓訓練繼續安全地進行。」


3D動態人行標靶。(圖:林映慧)

虛擬戰景與標靶系統。(圖:林映慧)

煙霧製造器。(圖:林映慧)

大型爆炸模擬器。(圖:林映慧)

武器專效模擬器。(圖:林映慧)

地面受擊模擬器。(圖:林映慧)
軍訓城 儀表化作戰中心 相輔相成
林志峰中校在接受媒體訪問時也表示,武裝部隊軍訓城和國防部儀表化作戰中心雖然都是通過科技來提升訓練的真實性和效果,但是其區別就在於培訓的內容有所不同。
「武裝部隊軍訓城是一個智能城市訓練設施。這將為更大規模的演習提供支持,也將為包括國土安全、島嶼防禦和高密度城市行動在內的各種行動提供培訓。另一方面,那三個國防部儀表化作戰中心則將用於較小規模的演習訓練、技術和基礎訓練,並滿足不同培訓的需求。」
三個儀表化作戰中心每年可訓練最多2萬2000名在役和戰備人員。

武裝部隊軍訓城。(圖:李溢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