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天(9月26日)下午,武吉知馬路上段傳出兩聲巨響,隨即濃煙四起。
新加坡竟然有炸彈?該不會是恐怖襲擊吧?
別慌別慌,這是一枚二戰時期遺留下來的炸彈,發現的地點是武吉知馬路上段的「秘林嘉園」(The Myst)公寓建築工地。
由於炸彈無法安全移走,新加坡武裝部隊的軍火拆爆組必須就地引爆。除了封鎖炸彈周圍200米的範圍,超過4000名居民和店家也被令疏散。
為避免炸彈按原來的方式爆開,軍火拆爆組分兩階段進行引爆:
中午12點30分進行的第一階段,用爆炸物炸開炸彈的外殼,燒毀炸彈內的主要炸藥。
下午1點45分進行的第二階段,用另外的爆炸物化解壕溝內殘留的炸藥威力。

新加坡武裝部隊的軍火拆爆組分兩階段引爆炸彈。(海峽時報)全島或有更多未引爆二戰炸彈
武吉知馬屬於黃金住宅地段,過去30年來卻不斷在建築工程中挖掘出二戰炸彈。
南洋理工大學機械與宇航工程學院副教授梁志豪接受《海峽時報》訪問時指出,二戰期間,武吉知馬地區有幾家工廠,包括曾用來組裝戰鬥機的舊福特車廠,因此那一帶成為日軍重點攻擊的目標。
這次發現炸彈的地點,就是1942年武吉知馬戰役的戰場。當時,日軍占領了這座具有重要戰略意義的山丘,英軍試圖奪回卻沒有成功。
澳大利亞戰略政策研究所高級分析師格雷姆(Euan Graham)說,在為期三個月的馬來亞戰役中,日軍在新加坡投下了6000多枚類似的炸彈,最重的有250公斤。
「重型炸彈從時速每小時320公里的飛機投下,就會散落四處,可能深埋地底幾米,因此不容易被發現,也很難統計遺留的炸彈數量。」

武吉知馬屬於黃金住宅地段,發現炸彈的地點是「秘林嘉園」公寓的建築工地。(海峽時報)
軍事觀察家黃加榮指出,二戰時期還沒研發出精確的攻擊技術,展開攻擊時只能遍地投放炸彈。
「當時的軍隊需要生產很多炸彈,因此從質量來看,以前的炸彈並不如現在的好,這也是為什麼會有這麼多未引爆的炸彈。」
這次發現的炸彈重達100公斤,內含47公斤的炸藥。格雷姆認為,很有可能是日軍投下的94型或1型炸彈,但需要測量尺寸才有辦法確定炸彈類型。
爆炸物處理專家Winson Chew則強調,關鍵是要辨認出炸彈類型,才會知道有什麼類型的引信,以及應該採取哪些防護措施。
「表面腐蝕可能會影響炸彈的引信。為了確定引信的狀況,專家一般會對炸彈進行X光掃描。」
那些年,我們拆過的炸彈
比起四年前在若錦街(Jiak Kim Street)引爆的50公斤二戰炸彈,這次的炸彈重量超過一倍,意味著爆炸強度明顯增加。
2019年11月,位於知名夜店Zouk舊址的若錦街建築工地,在進行挖掘工程時發現二戰炸彈。那裡曾設有三座建於1919年的舊倉庫。
當時,附近路段被封鎖八小時,超過2000名公寓居民和酒店住客被疏散。

2019年11月,位於知名夜店Zouk舊址的若錦街建築工地,就地引爆了一枚50公斤的二戰炸彈。(新加坡武裝部隊)
據《聯合早報》報道,新加坡武裝部隊的軍火拆爆組平均每年會接到30起類似的拆爆任務。
Winson Chew也透露,他任職的爆炸物處理公司平均每月會引爆一枚二戰時期的彈藥,例如彈藥筒或迫擊炮。
「新加坡為了填海而進口的沙土,有時也可能含有未爆炸的彈藥。」
紅螞蟻整理了過去10年在新加坡發現的二戰炸彈或炮彈,果然幾乎每年都有……
2022年:陶納路(Towner Road)預購組屋工地
2021年:布里斯托路(Bristol Road)工地、芽籠12巷工地
2019年:若錦街工地
2017年:直落古樓私人公寓、裕廊島、東海岸
2016年:萬禮工地、盛港西、樟宜海岸
2015年:聖諾哥通道工地
2014年:金泉通道工地、直落布蘭雅31街工地
2013年:實龍崗上段工地

2022年,陶納路預購組屋Towner Residences建築工地挖出一枚二戰炸彈,警方立即封鎖工地和附近的行人天橋。(新明日報)

2021年,一群工人在布里斯托路更換地下電纜時,挖出一枚10公斤的二戰炸彈。警方立即封鎖路段,並緊急疏散兩旁的洋房居民。(聯合早報)
這些炸彈大多時候在建築工地被發現,軍火拆爆組會視情況決定是否就地引爆,或移至其他地點拆爆。
必須採取的安全措施包括:
挖掘壕溝,把沙包堆砌在炸彈上方,以減低爆炸威力和飛濺彈片的殺傷力。
砌起混凝土板作為額外防護,避免爆炸威力危及四周建築的安全結構。

引爆炸彈前,必須先挖掘壕溝,把沙包堆砌在炸彈上方,以及砌起混凝土板作為額外防護。(聯合早報)
不過,梁志豪提醒,單從外部觀察,很難評估炸彈何時會「一觸即發」,而且埋在地底多年的炸彈,表面很可能已經腐蝕。
「未爆的舊炸彈在多年後仍可能爆發猛烈威力,尤其如果外部腐蝕程度還不太嚴重。」
即使是相對較小的炸彈,引爆時還是得騰出相當大的空間,因為高速飛濺的彈片還是有可能造成傷亡。
雖然在日常生活中發現二戰炸彈的機率不高,但如果哪一天真的被蟻粉發現,請記得立刻報警,不要跟炸彈自拍放上網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