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師:防疫成效仍有待觀察 不排除政府再推更多援助措施

圖源:聯合早報
由於「斷路器」(circuit breaker)防疫措施能否在一個月內有效抑制2019冠狀病毒疾病疫情存在不確定性,經濟師不排除政府將推出更多財政措施扶持商家和國人。
新加坡在本周二進入關鍵的「斷路器」抗疫期,直至5月4日。信貸評級機構惠譽旗下信息服務公司Fitch Solutions發表分析報告指出,基於防疫成效有待觀察,政府在周一推出的同舟共濟預算案「不大可能是今年最後一個財政刺激配套」。
華僑銀行經濟師林秀心接受《聯合早報》訪問時表示,如果疫情惡化,導致為期四周的「斷路器」須延長,本地經濟將遭遇更大衝擊。「在這種情況下,政府或許有理由再推出新措施來援救受困的商家和工友。」
星展集團經濟師謝光威則表示,政府已在短時間內三次推出大規模的財政配套,應當給予這些措施時間來發揮效果。如果第二季經濟數據顯示情況惡化,政府才會再推出第四輪配套。他強調:「再過兩個多月,我們就知道需不需要新措施。」
2月18日至今,政府連續推出三輪財政措施,總共給予商家及國人逾600億元的援助,相等於國內生產總值(GDP)的12%。
儘管如此,經濟師普遍預期新加坡的裁員情況將惡化。林秀心預測新加坡的居民失業率可能從去年12月的3.2%上升至4%。
她說:「同舟共濟預算案已將僱傭補貼計劃(Jobs Support Scheme)和自僱人士收入補貼計劃(Self-employed Persons Income Relief Scheme)的援助範圍擴大。接下來若再推出措施,可能須進一步從自僱人士擴大到失去工作的新加坡人。」
謝光威也認同,若再推出措施,重點將是援助失去工作的國人。但他指出,如何援助失業者將是個政策挑戰,政府如果直接派發救濟金,反而可能會變相鼓勵商家裁員,因為覺得政府會援助被裁退的員工。
瑞士銀行區域首席投資總監鄭汪清則向本報表示,冠病對就業市場的首輪衝擊主要還是零工經濟(gig economy)員工及自僱人士。他認為,除了派發現金,未來的援助措施應當包含技術培訓及提升,著眼長期。
鄭汪清說:「冠病促使眾多新加坡人居家辦公,凸顯了數碼聯通對新加坡經濟的重要性。企業接下來將投資提升通信設施,有助增加這個領域的就業機會。」
隨著同舟共濟預算案在周一宣布,政府2020財年整體財政赤字預估達443億元,預計將動用210億元的國家儲備。
Fitch Solutions表示,政府若再推出新措施,短期內不會對財政狀況構成風險,因為新加坡有強大的國家儲備為後盾。
林秀心則認為,政府若動用更多國家儲備,須在應對短期的經濟下行風險和維持中期的財政謹慎原則之間,求取微妙的平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