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透過曬美圖為尼泊爾打call的她贏得一片好評!(Twitter:Ambassador Hou Yanqi)
作者 侯佩瑜
新加坡離自給自足「口罩」又靠前一步!我國有「土生土長」的口罩了! 大家先睹為快,看看我國的第一條口罩生產線的內部實景,有沒有一點點的小激動呢?

(陳振聲面簿)

(陳振聲面簿)

(陳振聲面簿)
原來口罩生產線早在2月中旬就已經啟動開始製造口罩了!
貿工部長陳振聲今天下午在面簿上透露這消息,並解釋為何遲了三個月才跟公眾分享這個信息。一切都是因為協商敏感。
陳振聲說: 「雖然我知道有很多關於我國口罩生產能力的謠言和猜測,但我們之前無法公開談論,因為當時手術口罩全球需求量非常大,我們擔心未來的生產線和原材料會被別人阻斷。」
其實,總理夫人何晶早在2月就已經「泄露風聲」。
當時她說,新加坡科技工程有限公司(ST Engineering,簡稱新科工程)今年2月將台灣的兩條口罩生產線搬回新加坡,工廠空間已在籌備中。
若一切順利,生產線將能在2月底前建成,3月初取得生產證。
只是沒想到,新加坡速度竟然如此之快,比預期起碼快半個月。
不過,這個生產線的手術口罩主要用來供應本地的醫療人員的需求。
由於涉及口罩原物料和相關供應鏈等敏感的協商細節,陳振聲也不願透露本地的手術口罩生產量,僅強調他有信心,口罩產量將能滿足本地醫療機構與前線人員的需求「好一段時間」。
至於一般公眾的口罩需求,則主要靠可重複使用的口罩來滿足。




陳振聲在面簿寫道,自2019冠狀病毒疾病(簡稱冠病19)疫情暴發後,大家對我國的口罩供應策略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尤其是新加坡是否打算建立國內口罩生產能力來滿足國人的需求。
昨天中午,他終於向本地媒體公布了政府在過去幾個月里制定的口罩供應策略。
也就是:
1、二月中自產手術口罩
2、國內生產可重複使用布質口罩
3、從不同國家進口 二月中自產手術口罩
陳振聲說,當疫情在中國爆發時,我們就預料到全球手術口罩將出現嚴重短缺,並意識到我們必須馬上為醫護人員儲存手術口罩和N95口罩。
然而,儘管我們早些時候與海外合作夥伴達成了生產手術口罩的協議,但其中一些計劃最終未能實現,於是我們迅速決定設立自己的本地手術口罩生產線。
他也透露,第一個新加坡製造的手術口罩是在2月中旬誕生,也就是機器運回新加坡的第二天。如果沒有新科工程的努力和決心,這是不可能辦到的,新科工程在這過程中發揮了關鍵的作用。
本地的N95口罩將會繼續出口
陳振聲也補充說, 我們會繼續在本地生產N95口罩,新加坡也將會繼續信守承諾,履行對全球供應鏈的責任。這是我們必須建立的信任,讓其他國家願意繼續在我國投資和設立生產線。
國內生產可重複使用布質口罩
陳振聲說,就在我們建立本地生產線的同時,我們也意識到,如果這場疫情持續一段很長的時間,僅僅依靠手術口罩不是一個可持續的解決方案。那時,我們開始與國內業者合作,開始生產和儲存可重複使用的布口罩,並在上個月分發給每個居民。
「在過去的幾周里,我們也一直在與本地製造商和新加坡科技研究局(ASTAR)公司合作,繼續改進可重複使用的布口罩的材料,使它的防護功能更高,以及更適合長時間佩戴。」
這批「第二代」的可重複使用布口罩,不僅改進了布料的選擇,也改進了設計。口罩考慮到過濾性、透氣性和舒適性,在三者之間找到平衡,並經過新加坡科技研究院(A*Star)的測試。

Ramatex和科技研究局共同研製的可重複使用口罩。(科技研究局提供)
它們將最快在5月底或是6月初發給本地所有居民,一人一個。派發期限也延長至三個星期,稍遲時候會公布分發的詳情。
屆時除了能通過淡馬錫基金、人民協會的民眾俱樂部等不同渠道獲取,也能首次通過自動販賣機全天派發,居民只要掃描身份證,就可直接領取。
從不同國家進口
陳振聲強調,口罩不能單靠國內自產,政府接下來將多管齊下,增加各式口罩的庫存,這包括從不同國家進口,確保供應源保持多元。
據《新明日報》報道,陳振聲今天接受媒體訪問時還透露, 之前供應給公眾的手術口罩,得通過各種國外管道,甚至還得派人親自到國外的工廠拿現金去購買,再運回來作為國家的庫存。
陳振聲在面簿的貼文文末寫道,雖然我們在確保口罩供應量充足方面取得一些進展,但我們並沒有鬆懈。雖然一些國家的疫情已經穩定下來,我們不能排除再次出現感染浪潮的可能性,這也意味著手術口罩等用品的需求可能會再次飆升。
「我們會繼續為國人,特別是最需要口罩的前線工作人員,建立充裕的口罩儲備。與此同時,我們將不斷利用科技創新、克服挑戰、建立可持續的供應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