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富商花3000萬元美元購買中國瓷器,賣家從此人生逆襲...
古代的中國雖然和西方國家交流甚少,但也不是沒有接觸過,特別是秦漢以來,中國跟西方國家之間也有了頻繁的商業來往,比如漢代時就有兩條絲綢之路形成。
唐宋之後,江南地區經濟迅速發展,海上絲綢之路的客流量也漸漸增加,無數商船商旅會途經此處,大大提高了中國商品的流通性和知名度。
在古代那個工業落後的年代,船隻的質量並不是特別好,所以從來往於海上的商業船隻時不時的就會在惡劣天氣下遇到意外,船毀人亡,釀成悲劇。總之,死在海上的倒霉蛋並不少。比如1200年前,就有位阿拉伯商人拉了滿滿一船中國寶貝回國,誰知在東南海域碰上了風暴,命喪於此。

(圖:來源自網絡)
1000多年過去了,當地一直流傳著關於那位阿拉伯商人的故事。只是因為不知道具體沉船的位置,所以也沒有人大著膽子去搜尋那沉船的位置,打撈財寶。
隨著時間的流逝,出現了一個叫蒂爾曼·沃爾特法恩的德國人,47歲的蒂爾曼·沃爾特法恩本來是在當地做水泥生意的,後來聽聞了沉船這件事後,富有冒險精神及對財寶的強烈渴求,他大著膽子決定下海去試試。

(圖:來源自網絡)
運氣有時候也需要勇氣的支持!
最終,蒂爾曼·沃爾特法恩付出的勇氣帶給了他巨大的財富,船上單是中國瓷器就有6700多件,此外還有各種餐具、銅鏡等物等物品約6萬件。一時間,蒂爾曼·沃爾特法恩在這膄阿拉伯人稱之為「巴圖希塔姆號」上撈到寶的消息傳遍國內外。中國很多家博物館聞訊也欲將這些文物收購回來,只是蒂爾曼·沃爾特法恩開價4000萬美元,價格實在太高,所以最終中國放棄了這次交易合作。

(圖:來源自網絡)
但後來,新加坡一位華人富商找到了他,最終以三千萬美元的價格成交,讓他藉此發了筆橫財。從此,蒂爾曼·沃爾特法恩也不做原先的水泥生意了,乾脆改行成立了打撈公司,而且戰績還不錯,先後打撈出了不少沉船,每次都能發現很多重量級文物...
而這位神秘的新加坡華人富商,有人猜測是新加坡傳奇商人李光前先生長子,已故前新加坡李氏基金主席、著名慈善家李成義。

(圖:來源自網絡)
李成義祖籍 福建省泉州市南安梅山鎮競豐村,是新加坡著名銀行家、華僑銀行創始人李光前的長子,被毛澤東譽為「華僑旗幟」的陳嘉庚的外孫,是新加坡非常知名的企業慈善家和社區領袖。
李成義是李氏基金和南益集團的主席。
1921年生於新加坡,他通過其父李光前設立於1952年的李氏基金,為教育、藝術和弱勢人群捐資了大量慈善。李光前先生生前育有6名子女,李成義是長子。
1946年,李成義留美回到新加坡進入南益集團。
1955年,李成義慢慢接手李氏集團的印尼生意。10年後,他成為掌管整個李氏集團的總裁。
李成義在公益事業上的卓越超群表現,獲得無數認可。1992年,李成義獲頒新加坡總統授予「公共服務星章」;
2002年,他獲頒新加坡國立大學的文學博士榮譽學位;
2009年,他獲得南洋理工大學頒授文學博士榮譽學位,主持頒授儀式的是納丹總統。
「關愛那些不幸的人。」這是著名慈善家李成義博士的慈善理念,多少人在他的幫助下受益並且成長。李成義是行事低調的慈善家,傾其一生都在為大眾,尤其是弱勢群體的福祉做貢獻。李成義的父親李光前秉承「取諸社會,用諸社會」的宗旨,興辦學校、資助文教和科學研究等社會公益事業。1952年,他捐出自己大部分的財產,設立了「李氏基金」(後分為新加坡李氏基金和馬來西亞李氏基金)。受其父親影響,1957年,李成義接管李氏基金,繼續做慈善。

(圖:來源自網絡)
李氏基金向醫療、教育、科技、文化等事業提供了不計其數的巨額款項。李氏基金不僅讓新加坡人受惠,還讓其他國家和地區的人受惠。自1980年起,李氏基金就和香港李氏基金合作,先後捐資給華僑大學、南安梅山光前學村、泉州華僑歷史博物館、廈門大學、集美大學及其他中國內地公益事業達2億多元。因為樂善好施,又積極踐行儒家傳統美德,李成義因此被人們尊稱為「儒商」。2008年5月的國際儒商大會,他被評為「國際十大儒商」。
而李成義購買的瓷器,也很可能捐給了博物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