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加坡陪同孩子們的時間來到了第8個年頭,2個孩子也都入讀了她們心儀的中學:大女兒在萊佛士初院,小女兒在南洋女中。這2所學校的社會口碑、教學質量,在新加坡屬於最佳行列。我也經常反思自己對孩子的教育引導,也常常靜靜地觀察孩子們的日常,最終得出一個很客觀的結論,那就是兩個孩子都不屬於學霸。非學霸去了學霸雲集的中學,能否適應並找到自己的位置,對於這一點,我從未有過擔心,相信孩子們從小養成的良好品質,可以陪伴著她們勇往直前。接下里和大家分享我的一點教育感悟,希望給到你一些些的提醒。

01 感悟一:兒時多說教、大時少說教
從我個人角度來說,我對於孩子成長階段的教育重視度,排序是幼兒>小學>中學>高等教育。這可能與很多家長重視孩子大學考哪所學校、未來選擇哪個專業;孩子小時候由長輩帶;小學快樂就好等等有所不同。我相信父母對孩子的影響其實是隨著孩子的成長而逐漸弱化的,而被教育的效果也是隨著孩子成長而逐漸被自我主動教育所替代。三歲看大七歲看老,是教育的深層次經典語句。

02 感悟二:家庭教育只允許有一種聲音
隔代養育越來越成為一種普遍的社會現象,在對待孩子的教育問題上,可以借鑑隔代長輩的經驗,但作為孩子的父母只允許有一種價值觀,一種聲音,一個權威。這就需要兩代人溝通分享,營造優勢互補的家庭教育環境。

03 感悟三:培養品質是主線
教育的本源是慢藝術,培育的過程需要耐心和等待。孩子的良好品質更需要長期的堅持和方法的適當。其中最好的方式就是通過閱讀和旅行,培養孩子早起、堅韌、讀書、真誠、反省的良好品質。

04 感悟四:家長的自我成長
父母是一個難度係數很大、綜合知識儲備很多(天文地理無所不包、心理專業知識的了解和簡單操作、情緒掌控等)的角色(職務)。唯有養成每天堅持學習,結合孩子的成長狀況,調整自我、引導孩子,才能彈奏出一曲不至於奔潰的家庭和諧曲子。這與父母是什麼學歷、什麼社會地位等等,毫無直接關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