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大家都注意到,新幣匯率穩穩升值了,兌人民幣破4.8!而且在4.8以上基本站穩了。

*新幣兌人民幣一個月匯率
如果站在一年中新匯率的角度來看,最近僅僅半個月從4.6X飆升到4.8X,可以說是急速上升了。

*新幣兌人民幣一年匯率
(圖源:XEcurrency)
而且不僅是人民幣,新幣兌其他貨幣也不約而同地上升~
這事不但和通貨膨脹有關係,還和新加坡解封,人們要出國有關。
李顯龍總理在五一演講提到:「新幣最近升值了,這就是為什麼你出國購物、度假覺得很有吸引力。」


(圖源:總理辦公室)
新幣匯率飆升、東南亞大解封,直接導致新加坡人小長假期間瘋狂出國。
而一些外籍女子也悄悄來到新加坡,拿著旅遊證件,從事非法陪酒……

(圖源:BBC)
各種亂象之下,新加坡病例即將迎來「小高峰」!
新加坡人瘋狂出國
長假結束輸入病例暴增3倍
剛剛過去的長周末,恰好有4天小長假,住在新加坡的人報復性出國旅遊。
新加坡人塞滿東南亞
報復性出國
媒體報道,新加坡人塞滿了馬來西亞新山、吉隆坡、泰國曼谷等周邊旅遊城市。

飛往曼谷的航班滿員(圖源:tiktok)
這一波「出國旅遊熱」是在多重因素下導致的,除了李顯龍總理提到的新幣升值,更重要的是包括新加坡,東南亞各國都解封了!
4月26日起,新加坡對完整接種疫苗的入境者免檢測免隔離,連之前最後一道防線—— 登機前48小時檢測都取消了。
同樣是4月26日起,馬來西亞的入境規定調整到幾乎與新加坡一樣,這就讓新馬海、陸、空邊界徹底重開。
五一長周末,共有95萬次人,通過新馬陸路關卡出入境。



(圖源:The Mole)
5月1日起,泰國也取消早前的隔離檢測系統,同樣對接種者免隔離免檢測。
泰國在「黃金周」迎來大量遊客,這讓泰國官方特別有信心,可以在明年重迎2000萬遊客。
網友在一路跟拍了新加坡飛往曼谷的航班,畫風那叫一個人擠人。

(圖源:tiktok)

路上機場、飛機上人多,去到當地景點後會發現:人更多!
有網友拍到五一期間泰國靠近曼谷的沙美島海灘上大家是這樣狂歡的,根本沒人戴口罩~



(圖源:小紅書@暹羅飛鳥)
想像這裡面可能也有不少新加坡人……
長假結束診所排隊
輸入病例暴增
長假結束了,人們回到新加坡,診所看病的人驟然變多,門口大排長隊。
這時候好多人才回過味來,節日瘋狂出遊導致的病例飆升終於來了~

(圖源:海峽時報)
診所排隊或者還能解釋為一些人假日綜合症不想上班。
但是新加坡的新冠病例數據告訴你,反彈是結結實實迎來了「小高峰」。
新加坡這兩天病例數據顯示,隨著出國旅遊的人回國,境外輸入病例陡然上升了!

(圖源:衛生部)
整個4月下半月,新加坡的輸入病例都是兩位數,
即使在4月26日(放寬入境政策)之後,輸入病例未見有明顯變化,4月27日 - 5月4日輸入35-81例不等。
但5月5日,突然飆升三倍,當天報輸入病例258例,最後5月6、7日也分別有219和215例。

可見新加坡小長假之後,輸入病例穩穩站上了200例大關,和四月平均40、50例形成鮮明對比。
登機前不檢測
注意飛機等密閉空間傳播
雖然解封了,但是病毒並沒有消失,奧密克戎及其亞型變種, 傳播速度比上一代更快。
早在奧密克戎剛剛出現的時候,航空專家就提醒過飛機乘客感染奧密克戎的風險增加兩倍。

(圖源:8視界)
現在入境、出境統統不需要檢測,正如上述那些在泰國狂歡回來的年輕人,也都是無需檢測便可登機、無需檢測便可入境。
不是每一個出去旅遊的人都是摘口罩狂歡,
但是你並不知道在飛機上隔壁座位的人在泰國經歷了什麼,有沒有感染。

(示意圖)

在沒有登機前檢測的情況下,密閉機艙是一個高危的地方。
今年1月,來自中國香港的陳清焰教授的研究團隊,準確模擬客機艙內新冠的傳播和感染情況。

(圖源:polyu.edu.hk)

研究人員在模擬感染者在機艙內咳嗽、說話和呼吸活動所產生的不同大小的飛沫擴散時發現,
飛沫中所含的 SARS-CoV-2 病毒隨機艙空氣分布而傳播,並被其他乘客吸入。

(圖源:精彩大馬)
根據賓夕凡尼亞州立大學 (Pennsylvania State University) 的研究指,全機約38%的乘客會離開坐位一次,而24%的乘客則會離開坐位一次或以上。
機上乘客的流動是病毒主要的傳播途徑之一,所以於窗口位乘客走動的機會最低,受感染的可能性最小。
與受感染的病人坐在同一行,感染病毒的風險最高……
還記得1月5日,一架從義大利米蘭飛往印度飛機上一共179名乘客。除兒童和嬰兒以外,160名成年乘客在抵達後接受了核酸檢測,其中共125名乘客檢測結果呈陽性,檢測陽性率高達78%。



(截圖:觀察者網)
不過諸多科學已經證明,️其實飛機上感染病毒的風險可能要比許多密閉空間低。
因為飛機上的流動空氣是由新鮮空氣 (50%),及已過濾再循環空氣(50%) 所形成,機艙空氣過濾系統能夠有效隔離99.97%直徑 ≧ 0.3微米(µm)的空氣中的顆粒、病毒或細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