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2年多,許多新移民離開了新加坡,也有不少人逆向而行,拖家帶口來到了日增幾千已經是常態,甚至曾經日增2、3萬的新加坡。
一對在2021年10月,帶著4歲娃來新加坡的85後小夫妻,初來乍到就面臨如此生猛的疫情,還遇到了一系列「刷新對新加坡認知的奇葩事」。

2021年10月
離開成都時,一家三口的合照
他們遇到了什麼事,到底後悔沒?聽聽他們的故事吧!
文 | 作作媽媽
編輯 | 牛油果冰沙
我們一家三口到新加坡啦!

2022年,在新加坡的第一個春節
01 來新加坡的主要原因
是作作爸爸的工作變動
這個工作變動算是作作爸爸主動爭取的,當時我們剛買了高新區一所名校對口的學區房,我也開始慢慢對孩子的教育有了更多的投入意識。畢竟我以前是一個相當佛系的媽媽,覺得孩子讀不讀得出來全靠他自己。
但隨著孩子慢慢地長大,家長很難遏制住把能力範圍內最好的給孩子的心。所以作作爸爸看到有一個新加坡的內部調崗機會,問我意見,我一想到新加坡擁有號稱亞洲最好的教育,就鼓勵他沖了。


作作在新加坡上幼兒園
而且2021年的時候,新加坡的疫情控制也算是亞洲地區的模範生,幾乎沒有社區病例。這點讓我們感覺很安全。
結果後來調崗通知下來時,新加坡作為小國沒法長久封鎖,已經改變防疫政策,決定逐步放開,到我們出發的10月份就開始日增三千例左右,到後來越來越多……
可謂是人算不如天算。
出發的時候我當然心慌,新加坡比成都面積小得多,成都每天頂多外來輸入幾例,但新加坡本土日增那麼多。


但調動是我們自己主動申請的,那時候已經箭在弦上,不得不發。
02 無論疫情嚴不嚴重
一家三口在一起最重要
2021年10月,我們忐忑無比地出發了。
作作爸爸有提過,他先過去等疫情穩定了,我和作作再過去。但我始終認為無論疫情嚴不嚴重,一家三口在一起是最重要的,直到臨行前一晚還在爭辯三個人去不去的問題,最後也還是一起出發了。

小小留學生在空蕩蕩國際機場的背影
為了保證安全,我和作作約法三章:
一是出門在外必須戴口罩;
二是吃東西前必須洗手;
三是在外面想要揉眼睛、挖鼻孔都必須告訴媽媽,先手部消毒(我知道小朋友靠觸覺認識世界,就是喜歡東摸西摸,所以就算怕病毒,我也沒有阻止他到處摸,只是接觸眼口鼻時必須嚴格洗手。)
好在作作出國時剛滿4歲,能夠講道理,有時候臉已經很癢了,還是會忍住癢讓我先給他手部消毒再撓。

幼兒園每次發回的照片里,作作的口罩都戴得很好。
孩子的懂事和配合,其實在國外給了我很大的安全感。
也因為疫情,我們沒敢帶年長的父母一起,所以現在的生活是作作爸爸工作,我全職照顧家庭。這對於我來說其實是最大的考驗。
以前我在家是油瓶倒了都不扶的懶人,全靠父母幫襯家裡。到了這邊,衣服是我洗、飯是我做、家務是我打掃,有時候我會很不明白自己的意義在哪裡?我讀了這麼多書,以前國內的事業也算得上成功,現在就做這些雜事嗎?

一日三餐全部自己動手
但後來通過給自己定下短中長期的目標,開始申請碩士進修機會,堅持做義工,我勉強把自己的生活節奏找回來了。現在就是等待結果,投入更多的時間成本,等我埋下去的一些種子長出來。
也許一粒都不會發芽,但至少在播種它們下去的時候,我沒有荒廢時光。這就夠了。我這個人並不在乎結果,但我很在乎每一天有沒有充實度過。
因為害怕失敗而不去做一件事,這種事情完全不會發生在我身上,我向來只擔憂什麼都不做,人就廢掉了。

左圖報名遊艇學校學開船,中圖學習瑜伽,右圖在圖書館當義工。
作作爸爸也一樣,在這邊職場的年齡焦慮確實緩解很多,對於他一個35歲的IT男,算是事業的第二春。
可以說,在新加坡,我們一家三口都找到了成長進步的空間,即便疫情當前,來此半年,寫下這篇文章進行回顧的時候,我還是覺得我們出來沒有後悔。
03 話說回來,新加坡的教育
真的亞洲第一嗎?到底值不值得來?
剛來新加坡的時候,這邊租房市場緊俏,我們一直住酒店,租的房子要等一個月才空置出來,所以我在酒店附近給作作找了一間幼兒園暫時上著。
新加坡的幼兒園,我第一個感覺就是國際化,而且小班制。
第一個幼兒園裡,兩個老師(一個中文老師和一個英語老師)就圍著六個小朋友打轉,他的同學膚色各異,有來自澳大利亞的,有來自印度的,有新加坡本地的……
但作作剛來的時候,英文基礎並不好,僅限於單個字蹦單詞,連很短的句子都沒法說。
如果我們去的是歐美國家,我會很擔心他無所適從。但在新加坡就很好,新加坡實行雙語教學,他能夠不落下自己文化的根,在中文課上增強自信,又能夠在英文課上潛移默化地錘鍊得更加國際化。

作作學習的專注力很不錯,而且願意主動
學習,經常自己翻練習冊出來主動做
我始終認為在兒童教育中,刺激是好的。本地相同的背景給的差異化刺激會很小,但是不同文化種族的刺激會是兒童認識世界的寶貴財富。
我當然希望作作能有更加開放的視野,語言是探索世界的必要工具。
不過,新加坡的幼兒園並不會「比較圓」
吃冰箱冷飯
在第一間幼兒園只呆了短短一個月,就發生了一件讓我無語的事——孩子從家帶去幼兒園的冰箱冷飯,老師熱都不熱就直接給孩子吃。
其實我到現在都搞不清楚算文化衝突,還是老師的疏忽。為了心裡舒坦,我理解為前一種。
這件事可能有些姐妹還記得:為了國際化教育來新加坡!結果剛上學第二天就吃冰箱冷飯……

便當盒示意圖
好在冰箱凍飯也只吃了兩三回,作作這小子我一直注重他體育鍛鍊,身體挺結實,沒看出有什麼影響。退掉酒店搬入新家後,我順便就換了一家新的幼兒園。
外國人上學很貴
當時因為新加坡疫情嚴重,其實很多家庭是不送小孩子去幼兒園的,導致各家幼兒園的空位比較多(一般情況下都需要排隊),我們作為外國人居然幸運排到了一家公立My First Skool的位置。
新加坡的公立當然也會比私立便宜。不過那僅限於本國人,有各種政府補貼,對於外國人就是原價。
我當時考慮了一下,我們外國身份又沒有打折,只要加個幾百新就能上私立,再加上公立學校的老師很容易Singlish(新加坡式英語口音),我不是聽得很懂,最終選擇了一家私立蒙氏幼兒園。
後來得知,這一間私立幼兒園,有新加坡本地人專門開幾公里的車送小孩來上。我感覺自己是誤打誤撞選對了。

每天送作作上學的路上
04 疫情嚴重,
為什麼還送孩子上幼兒園?
來新之後,我認識了許多媽媽,也得知一些家庭擔心孩子沒有打疫苗(新加坡的孩子五歲才能接種RNA疫苗。但大人有科興、國藥滅活疫苗可選,只是小孩沒有。大部分幼兒園孩子不到年齡接種疫苗),選擇休學的孩子不在少數。
新加坡幼兒園有個特點,許多學校休學也必須交學費,不然就不保留學位。
每個月上千新幣的學費,其實巨虧。可以說,作出休學決定的家長,都是付出了很大的精力和代價。我自己是做不到,因此很尊重這類家長的付出。
我一直沒有讓作作停學。(疫情最嚴重的2月份,新加坡也沒有讓學校關閉,送不送娃的選擇權完全在於家長。)
可以說我自私,畢竟在家帶一個4歲娃,實在是一出費媽的慘劇。但我同樣也覺得,教育不能停,年紀越小,學得越快,外界一點點與眾不同的刺激,都能夠激發一個孩子快速成長。
我不想在最黃金的時期里,把他關在家裡。
即使在新加坡2022年春節後日增一兩萬的時候,我也只是決定中午吃飯午休時把他接回來,避免在學校摘口罩,然後下午上學再送過去。
的確有風險,但我覺得人生總有值得冒險的事。

當父母的,就是這樣把子女托高,再托高。
05 除此之外,我還想聊聊新加坡
幼兒園人性化的地方
一是上學時間寬鬆
可以早7點到晚7點,當然學習時間只是上午9點-下午5點,但為了照顧雙職工家庭的通勤時間,學校最早7點,最晚7點可以接受學生入園,這一點我覺得新加坡的父母太幸福了。
二是沒有寒暑假
沒有寒暑假!
說實話在國內的時候我最頭痛的就是寒暑假,就算放假了我也要把作作送到托班去繼續上學,在家我能教的東西實在是太少了,而且我在他眼裡也沒有老師的那種權威,教了的東西他也不一定聽,到最後就是母怒子哭。
據我觀察,作作是喜歡上學、上興趣班的,一是有同齡玩伴,二是現在的教育一般都從孩子興趣出發,課堂都很有趣,專業的事果然還是得交給專業的人做。

只有平常的周末和節假日,能夠帶作作到處玩。所以每個周末都安排很滿。
支持低齡留學
如果你想把孩子早早送到新加坡接受教育,只要學校有空的學位,便可以幫你辦理孩子的學生簽證和媽媽的陪讀簽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