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的『O』水準華文聽力理解試卷,出現了跟醫院病房有關的篇章。(每日新聞)
作者 許耀泉
話說,有一家醫院,每個星期五早上都會發現同一張病床的病人死去。每位死者都沒有明顯的死因,因此,一名醫生決定徹夜躲在病房裡觀察,希望查出真相。
這個橋段看似恐怖片的情節,卻出現在今年『O』水準考試中的華文聽力理解環節。
上周二(7月4日)在這場考試結束後,考生們少不了要比較一下答案。
(最好是大家的答案大同小異,這樣就算答錯了,大家還可以抱團取暖,互相安慰嘛。)
在網際網路年代成長的學生在這點與前輩們一般無異,只是他們的討論都搬到了網上的論壇,再也逃不過網民的注意。
今年的華文聽力理解,除了比較答案,考生們都談論起篇章中的「恐怖」情節,其中就有人表示感到不舒服,因而受到媒體關注。
先交代完「恐怖」的情節: 躲在病房裡觀察的醫生最終發現,原來是清潔工人每逢星期五打掃病房的時候,都從那張病床下方的插座拔出生命維持系統的電源,再插入吸塵機電頭,以便工作。
蟻粉如果覺得這個橋段似曾相識,那可能是因為你曾在網上看過類似的報道或文章,甚至視頻:
核查事實的網站Snopes指出,這個故事雖然在1996年於網際網路上瘋傳,卻完全不實,只是經過許多人加油添醬後,說得煞有介事而已。
根據新加坡考試與評鑑局(Singapore Examinations and Assessments Board)在網上公布的『O』水準華文聽力試卷格式,聽力理解考察的內容包括日常會話、廣告、說明、故事和新聞報道等。
這篇清潔工人無意間成為兇手的篇章,可能歸類於故事類篇章。
據《聯合早報》報道,考生聽完這個篇章後,必須回答三道選擇題:
什麼事情讓醫護人員感到困惑?
怪事發生的真正原因是什麼?
我們可以從醫生身上學到什麼?
從網上的留言看來,覺得這個篇章荒誕滑稽的考生相當多,例如:
「當我聽到是清潔工人拔掉生命維持系統的插頭時,我忍笑忍得好辛苦。」

(截圖)
但不是所有考生都覺得篇章好笑。
16歲的Bonnie向《海峽時報》表示,聽了故事後覺得不舒服:
「我剛聽到的時候很驚訝,因為這畢竟是一場正式的考試。還有,即使正在考試中,我們全班還是笑了出來。其他班級也有同樣的反應。如果我有家人正在住院,我不知道會有什麼感受......所以,如果有些學生被篇章內容影響,我能理解。」
另一名不具名的學生也告訴《海峽時報》,她在考試結束後,仍不斷想著篇章的內容。
她也說,許多跟她在同一間課室的考生聽完了篇章後都笑了,讓她覺得不舒服: 「我聽完篇章後,難以靜下心來答題。」
這名學生的母親也不由得擔心起女兒: 「我不明白為什麼這麼病態(morbid)的篇章,會在全國考試中出現。這個篇章描述在醫院留醫的病人因為(工作人員的)粗心大意而去世,肯定讓我女兒感到不安。但是,這樣的故事還被當成笑話,甚至一篇鼓吹冷漠的考試篇章。」
有趣的是,接受《聯合早報》訪問的另一名家長,又持有完全不同的看法: 「能夠引發哄堂大笑,說明班上的學生們聽懂了這個故事,應該能夠及格。作為家長,我會為這些考生鼓掌,因為我的孩子和我自己都不知道vacuum cleaner(吸塵器)的華文是什麼。」
接受英文報訪問的家長擔心孩子,相信也擔心孩子的考試成績,接受華文報訪問的家長華文似乎不太靈光,反而輕鬆以待,碰巧呈現出對這個「病態」篇章相映成趣的兩種看法,該不會是兩個報章的記者們背地裡約好這麼做的吧?
這麼說當然是開玩笑了。

考場對許多考生來說,是個壓力不小的環境。(海峽時報檔案照)
記得在大學時期,法文老師也曾建議作為初學者的我們,在回答作文題目時,不要被自己的觀念套牢,只要確保句子通順、用詞恰當、拼寫正確即可:
「我們考的是你的語文能力,不是你的道德觀念。」
對待「病態」篇章,如果不那麼較真,考生或許就能從容作答,考出好成績,家長也可以省去一些煩惱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