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巨頭在新加坡砸下巨款,投資建設亞洲最大「生肉」工廠
沒錯,就是「生肉」工廠!
肉硬生生從工廠里生長出來的那種!
美國食品科技公司Good Meat斥資6100萬元,在新加坡設立亞洲最大的培植肉研發和生產設施。
預計最早明年投入運作!

(圖:來源自網絡)
這種「生肉」是使用生物反應器來繁殖培育細胞生產而成。
生物反應器具備所需的營養和溫度,讓細胞繁殖增加,成為可食用的肉。這個過程需要四到六個星期。
Good Meat的工廠的占地4萬平方英尺,兩層樓高的研發和生產設施,將設在勿洛食品城。
公司說設施明年投入運作後,除了生產培植肉,也能運用尖端技術研發可持續食品。
公司希望能為民眾提供更多價格較低的培植肉選項,同時滿足新加坡對雞肉產品的需求。
新加坡在2020年批准細胞培植肉出售,成為全球首個售賣培植肉的國家。

(圖:來源自網絡)
今天就簡單看看配置肉的前生!
2013年,世界上第一個用人工培植的肉類做出的漢堡在美國誕生,當時這些肉由動物細胞樣品培育而來,最後長成可以食用的組織。
當時,這種肉吃起來可能不太對勁,而且造價高昂,一個用這種方式製造的漢堡需要耗費33萬美元(約合220萬人民幣)。
《科學》雜誌稱,美國已經有一些初創公司和其他地區的公司開始嘗試大規模生產這些肉類。比如,在加利福尼亞州的舊金山灣區, Memphis Meats 公司希望在未來5年能在貨架上出售自己人工培植的肉丸、熱狗和香腸。另一家名為Perfect Day的公司更為激進,希望能在2017年底就在自家貨架上擺上這類產品。

(圖:來源自網絡)
從美國歷史來看,美國農業部門(USDA)監管肉類、家禽和雞蛋;食品及藥物管理局(FDA)負責食品添加劑的安全。同時FDA還監管由人類組織、血液、細胞、基因生產的食品或藥物。但新興的人工培植肉可能並不適用上述的監管規則。
為了能更好地監管這些肉類。
白宮發布了最新的手冊和詳細的檢查細則,指導美國機構來監管農業生物技術。美國國家科學工程院、華盛頓特區的醫療機構正在廣泛地學習,希望能給未來生物技術的發展和規則制定邊界。
除了政府部門的努力外,產業的領導者也在想辦法讓人工培植的肉類產品能符合監管的要求。其中的一個辦法是,向監管部門展示自己的產品和已有的食品一樣安全,目前這樣的測試沒有任何障礙。"大多數的食品監管方法是讓新產品劃入已經被認可的產品行列,這樣就能證明自己的安全。"非盈利機構New Harvest執行長Isha Datar在接受《科學》雜誌採訪時說。
許多公司都採用了這樣的方法,他們用細胞和其他生物技術來生產酶、蛋白質加入到食品中,杜邦生物科學工業高級負責人Vincent Sewalt說。舉例來說,酵母可以用來生產特殊的澱粉酶,加入到食品中後能延長食物的新鮮度。這樣的食品添加劑需要FDA的允許。為了能達到FDA的標準,在行業中,公司同常會選擇那些已知是無害無毒的細菌,然後用這些細菌來產生他們的產品。

(圖:來源自網絡)
這些肉是怎麼生長出來的?
以肌肉為例,培植肉說白了就是在活雞身上取一個很小的細胞樣本,然後用無菌培養基喂養細胞,喂養過程就好比是小雞在母雞肚子裡差不多。
等肉長得差不多大了,就和綠豆蛋白和麵包糠一起,做成可以吃的雞肉。
2021年,由美國食品科技公司Eat Just研發的培植雞肉,符合新加坡食品局對新型食品的安全要求,已獲准用來製作雞塊在新加坡出售。
這是全球首項對培植肉(cultured meat)的監管批准,意味著新加坡將成為全球首個售賣培植肉的國家。
如今,世界各地也有不少初創公司和研究實驗室在進行著類似的工作,而且業務範圍已經廣泛到了牛肉、豬肉和高端特產,比如藍鰭金槍魚和鵝肝…
如果這項技術成熟後,大概世上再沒有稀有食物這一說了...
想吃什麼就吃什麼!

(圖:來源自網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