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新加坡的頭等大事就是—— 新加坡2021年度財政預算案出爐了!
作為2021年第一場,也可能是唯一的預算案,這次備受關注。

本次預算案信息量大到驚人。
今天我們不羅列具體政策,來探討下年度財政預算案透露出的重要信息和背後的用意 2020年9輪補貼,動用大量儲蓄給新加坡經濟輸血!
新加坡的財政預算案通常是一年一次,時間通常在財政年開始前(每年4月前)。
去年是個例外, 有命名預算案一共四輪,再加上國會上一些追加的補貼,大大小小發了9輪的錢!

副總理王瑞傑在這次2021預算案一開始就公布了一組驚人數字。
他提到去年光是應對新冠疫情,政府總撥款近1000億新元,使得2020財年整體預算赤字達到649億新元,占國內生產總值的13.9%。

去年情況確實很特殊,政府不但承擔了新加坡獨立以來最大財政赤字,新加坡也經歷了獨立以來最大的衰退!
最後2020年新加坡全年經濟萎縮5.4%,比第四季度預計的5.8%好一點。
新加坡是條「小船」,新冠大流行這場大浪撲過來的時候,政府首先要做的就是穩住這條船。
如果沒有1000億新元的補貼,經濟專家估計GDP會萎縮12.4%,看來政府用儲蓄給經濟「輸血」還是頗有成效的。

01 「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
縱觀去年的幾輪財政預算案,給人最大的感覺就是:發錢、發錢、發錢……
無論是直接打到公民帳上的,還是補貼僱主給員工發工資的,都是實實在在把錢發到了人們手上。
但是今年的預算案的主基調卻不是「發錢」。

預算案的前夕,王瑞傑在社交網絡上預告了今年不會再有「大紅包」,他還引用一個老人對他說的話:
「預算案不僅僅是關於發紅包,更重要的是投資在提高人們能力上。」

老人這番話,是不是有點中國俗語「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的意思呢?
這次王瑞傑宣布未來三年將撥款240億元,幫助本地企業和員工強化實力。
雖然直接補貼給員工的錢也不少,但是更多的資金用於個人發展和企業的轉型。
對於一些受疫情影響的行業,僱傭補貼計劃繼續。
另外「新心相連」就業與技能配套下的部分計劃也會延長,包括招聘獎勵計劃以及部分實習和培訓機會。

(圖源:早報)
02 加速第四次經濟轉型
本次預算案王瑞傑回顧完去年的財政支出之後,就開始闡述對於行業和企業的扶持。
這與去年疫情嚴重的時候,預算案一上來就說「發紅包」有所不同了。
因為新加坡經濟最黑暗的時刻已經過去,需要著眼於未來發展。
貿工部認為,新加坡的經濟預計在2021年逐步復甦,國內生產總值在下半年有望重回冠病疫情前的水平,2021年增長預計會在4%-6%之間。

(圖源:8視界)
既然能說出4-6%的增長,新加坡自然是有Plan而來。
不過疫情後想要取得經濟增長並不容易。
我們能看到大國之間的不合作,新保護主義抬頭。

2020年的新冠疫情讓各國都變「窮」了,財政赤字是普遍存在的情況,所以各個國家更關注自己的利益。
新加坡是外向型的小型經濟體,想要在錯綜複雜的國際環境中和大家一起掙錢,只能好好「端水」,謀求合作。

在跟各國保持良好合作下,新加坡才能繼續發揮區域中心的優勢。
王瑞傑說新加坡將繼續和東協成員國密切合作,以加強數碼互聯互通和網絡安全,為第四次工業革命做好準備,打造如「東協智慧城市網絡」的新項目。 眼下新加坡正在經歷史上的第四次經濟轉型。
疫情加速了進程,新加坡迫切需要轉型,變成先進的製造業中心並且推廣全面數碼化。

去年新加坡經濟數據不至於太差,一方面是政府補貼,另一方面就是製造業給力。
在生物醫藥製造、電子和精密工程領域推動下,新加坡製造業2020年增長7.3%,扭轉了2019年1.5%的萎縮。
所以2021年新加坡會繼續發揮先進位造業方面的優勢。
當然,在邁向先進位造業的路上,也不忘了給本地人多留機會。
製造業S准證外勞頂限將從分階段調低,從目前的20%,到明年2022年1月1日起下調至18%,到2023年1月1日起下調至15%。
至於數碼化(GO DIGITAL),也是老生常談了。

2017年群眾大會(截圖:交叉看點)
2017年新加坡群眾大會,李顯龍總理以新加坡人力部部長林瑞生在上海路邊攤買栗子為例,鼓勵新加坡人為實現「智慧國」願景「奮起直追」。
這幾年新加坡一邊大力引進海外科技巨頭公司落戶、一邊大力推廣中小企業的數碼化。

在這次預算案中也提到,數碼化的政策涵蓋了微型、中小和大型成熟企業。
除了出錢,政府還會「出人」,幫企業進行數碼轉型,也會幫本地企業出海。
部分政策一覽
1.推出新興科技計劃,聯合資助採納和試行先進科技的費用
2.推出「首席科技官」數碼諮詢服務
3.推出數碼領袖培育計劃助企業推動數碼轉型
4.企業騰飛計劃、生產力提升計劃等最高80%的津貼援助延長至明年3月
5.試行企業創新計劃,聯合資助企業建立創投公司
6.加強開放式創新平台,助企業和公共機構尋求解決方案
7.擴大全球創新聯盟網絡,未來五年從目前15個城市增至超過25個
8.制定新加坡智慧財產權戰略2030,助企業管理智慧財產權和無形資產 另外這次財政預算案,還有大量扶持創業的政策,特別是貸款方面的。
例如政府將延長和擴大「企業融資計劃-創投債務計劃」,確保高增長企業繼續獲得資金。在計劃下,企業獲得支持的貸款,頂限將從5百萬元提高到8百萬元。

(圖源:早報)
03 支持民生
疫情還沒有完全過去,全球病例反反覆復。
政府既要抬頭看天,也要低頭看地,照顧好本地人的生活和情緒。這一次預算案演講關於民生的問題都放在了最後壓軸。
主要有「補貼」和「稅」兩方面。 補貼是馬上就有的,稅(除汽油稅之外)都是推遲到未來幾年了。

(圖源:早報)
從2023年1月起,在新加坡的人從海外網購貨品一律必須繳消費稅(目前是400新幣以上繳稅)。
從2020年2月17日起將每升汽油稅調高0.10元至0.15元,推動綠色計劃,更有效地使用燃料。雖然汽油稅上調但是,各類車輛會有路稅回扣。

另外,喊了很多年的調高GST消費稅(目前是7%),今年暫時不會來。
但王瑞傑說政府必須在2022年到2025年之間調高消費稅,否則無法應付持續高漲的需求。
如果發錢代表解決眼下的民生問題,經濟轉型和行業發展則是未來的問題。
我們可以看出,2021年財政預算案是一個全面而宏觀的計劃,格局比「發錢」大多了。

重點著眼於未來,對於創業、行業、企業的扶持相當多,並且有意識地引導方向。
2021年財政預算案也是一次宣言:新加坡決心要在疫情後的世界抓住機遇再起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