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皮草
是的,誰說只有東北的女人才買「貂皮大衣」。曾幾何時,貂皮大衣在幾乎位於赤道的新加坡銷售火爆。這就帶來了一個問題,這些太太小姐們買來貂皮大衣很顯然不是用來穿的(偶爾在家裡開著空調穿穿,再照照鏡子是會有的),那麼一種商品在它的「使用價值」之外的另一種價值——「持有價值」,就產生了。持有而非使用,成為了消費者購買行為的主要動因。

新加坡
隨之而來,產生了另外一個問題。人類對「使用價值」的追求雖然也是有彈性的,但畢竟會有一個限度——比如吃飯,再有錢的人一天也吃不了二十斤東西吧(大胃王不算)。而人類對「持有價值」的追求卻是無限的——真的是「心有多大,衣帽間就有多大」。
現實中,無數的商家在生產著至少一定比例具有明顯「持有價值」屬性的商品(一般會兼具一定的「使用價值」,但往往「溢價效應」與「持有價值」緊密相關),而人們則普遍地在追求「持有價值」的道路上「奮勇向前」——證明商家的這種群體催眠是非常成功的。

奢侈品
在冬天的東北,「貂」還真是一件「誠實」的商品——至少它的「使用價值"是顯而易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