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一飛機撞上鳥群致航班延誤45分,圈論:別牢騷,活著就好!
近日,一架飛往法國巴黎的新加坡航空公司班機降落時撞上鳥群,導致返程航班延誤45分鐘。
新航發言人證實,原定在當地時間本月11日上午降落在戴高樂國際機場的SQ336航班遇到上述事故。
社交媒體上流傳的照片顯示,白色機身染滿相信是飛鳥血跡的紅色印記,飛機的降落儀器縫隙間也可見被夾死的飛禽屍身。


(圖:來源自網絡)
涉事客機屬空中巴士A380機型,事發時載有311名乘客。
飛機在地面進行檢查和清理後,確定適合使用,並為返程的SQ335航班服務,延誤時間約為45分鐘。

(圖:來源自網絡)
今天拋開新航的班機延誤,主要說說飛機撞擊鳥群的可怕後果...
在飛行史上,很多「空難」 都是由於鳥群撞擊飛機而造成的。
根據統計:自1988年以來,由於鳥群撞擊引起的墜機事故已經造成219人死亡。
美國民航每年發生鳥撞擊事件多達5000多起。
2016年上映的《薩利機長》就是講述飛機引擎遭遇鳥群撞擊後所發生的驚險一刻。

(圖:來源自網絡)
這類事件看起來好詭異,鳥群為什麼要好端端的去和飛機相撞呢?
難道它們「瞎」了嗎?
科學研究發現雨燕、鳴禽、鷸類、海鳥等鳥類,經常可以連續好幾周、甚至好個月在高處飛翔而不休息。
因此他們推測出這些長時間飛行的鳥類已經演化出在飛行時睡覺的能力。
有一種軍艦鳥平均下來每天都只睡42分鐘。
但它們在陸地上他們則可以睡到12個小時,他們睡得這麼少,卻還是依然能長途飛行。
這至今仍是個謎團。

(圖:來源自網絡)
也就是說這些鳥在飛行的過程中不僅僅是疲勞駕駛,很多時候還是處於「自動巡航」 的狀態...

(圖:來源自網絡)
甚至在自然界有許多動物都是通過同樣的方法同時休息,又能持續運動保持對環境警戒。
海豚就是用這種方法來避免溺亡。
這麼說來鳥在飛行的時候睡著,這難道就是鳥會撞擊飛機的真正緣由嗎?
事實也並非如此!
科學發現鳥在飛行途中大腦會進入慢波睡眠模式。
此時,鳥類會長開一隻眼睛來觀察它們的飛行路徑,避免與其他鳥類或物體碰撞。
那麼,既然這些鳥雖然處於睡眠狀態但是還依舊能清晰的觀察飛行軌跡
那怎麼還會撞上飛機呢?

(圖:來源自網絡)
科學家做了一個實驗,他們把一隻鳥作為實驗對象。
對其播放卡車以60-360公里/小時速度朝它們方向衝過來的視頻,並觀察記錄它們對此的反應。
結果他們發現這隻鳥並不管卡車的速度有多快,都是以自己與卡車的距離多少來作出反應。
只有當卡車距離鳥在30米左右時,它們才會飛走。
而卡車速度多快和逃生的時間等並不是它考慮的因素。
所以,如果行進物體速度很快,鳥類就沒有足夠的時間評估來躲避的車輛或者飛機。
儘管有些鳥能夠很輕鬆的躲過天敵的追捕,但是在躲避高速直行物體時它們顯然沒法適應...



(圖:來源自網絡)
既然鳥類無法做到避讓,飛行員可以及時躲避嗎?
一般情況下如果飛行員看到前方有鳥群,可以通過避讓的手段來規避風險。
但實際上飛行員很少能看到鳥群並且從容避讓的。
一般最容易發生鳥撞到飛機的情況就是在飛機的起降環節。
因為這個階段,飛機速度低,一旦撞壞發動機,情況會非常危險。


(圖:來源自網絡)
如今,為了避免悲劇發生。
很多機場都配備了驅鳥設備,主要是通過聲波的形式來驅離鳥群。
科學家也通過高科技加固強化機身來保障旅客和飛行員的安全。
但是回過頭來一想,天空自古以來都是鳥類的地盤,真正該讓道或許應該是人類的飛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