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好萊塢電影《芭比》(Barbie)不久前成為全球票房冠軍,在新加坡也掀起一陣「芭比風」。
紅螞蟻周末經過購物商場的玩具店時,發現擺滿芭比娃娃的櫥櫃前,站著一個小男生,看來不到六歲。
過了不久,他被一位女士強行拉走,想必是他母親。
「別玩那個,那是女生玩的。」
小男生依依不捨地離開,忍不住回頭了幾次。
這樣的情景並不陌生。相信蟻粉給小朋友買玩具時,也會下意識地根據孩子的性別來選擇。

看到小男生玩洋娃娃,你會作何感想?(網際網路)
《海峽時報》高級記者譚元曦日前在專欄中分享她與四歲兒子逛玩具店的經歷。
她說,兒子向來喜歡粉紅色,卻從不留意芭比娃娃,家裡的收藏以玩具車和絨毛玩具為主。
譚元曦直言,她儘量不去限制兒子的玩具種類,因為那是他探索世界的方式。
「但一想到可能要買芭比娃娃給他,我卻猶豫了。我擔心如果他拿去學校炫耀,可能會被同學取笑,甚至是被欺負。」
難道是她過慮了?看看臉書上的讀者留言再說:

(臉書截圖)
人家只是寫了一篇題為《你會給兒子買芭比娃娃嗎?》的專欄,就被讀者批評為「宣揚墮落的西方文化」,「推動跨性別議題」。
有必要嗎?
芭比收藏家:做自己最重要
覺得男生玩芭比娃娃就會變成娘娘腔或同性戀?這些讀者或許應該跟新加坡芭比數量最多的收藏家楊建聊一聊。
現年44歲的楊建,五歲就開始收集芭比娃娃,至今收藏超過1萬2000個,占據了家裡數個房間。
他接受《聯合早報》訪問時說:
「五歲小男生在電視上看到一堆玩具廣告:樂高(Lego)、變形金剛什麼的,分不清到底哪種是男生玩具,哪種是女生玩具。看了統統想要,當然也包括芭比娃娃。」

楊建從五歲就開始收集芭比娃娃,至今收藏超過1萬2000個。(海峽時報)
楊建坦言,父母曾反對他玩芭比娃娃,這些收藏都是靠他中小學的零用錢以及理工學院時期打工賺的錢購買。
他在社交媒體Instagram有近4萬名追隨者,雖然偶爾會有一些「毒舌」網友質疑他的性向,但他覺得沒必要理會,因為「做自己最重要」。
「不少人還是會戴『有色眼鏡』看待收集娃娃的男生,甚至懷疑他們有不愉快的童年經驗,但我從來沒有被欺負或虐待。我的前女友也跟我有同樣的收藏愛好!」
「男生玩具」和「女生玩具」是一種迷思
不知道蟻粉有沒有發現,最近有更多玩具標榜「無性別化」,從功能、包裝到行銷策略,都沒有明顯的性別差異。
美國聖荷西州立大學社會科學系助理教授斯威特(Elizabeth Sweet)指出,早期的玩具其實也沒有男女之別,是資本主義造成後來的分化。
她分析了20世紀超過7300則玩具廣告後發現,玩具製造商在1900年代初期並沒有明確針對性別來推銷玩具。
到了20世紀中,製造商才意識到細分玩具市場可以帶來更多利潤,於是出現了女生玩的洋娃娃和廚房類玩具,以及男生玩的科學和武器類玩具。

從20世紀中起,玩具製造商就開始針對性別來推銷玩具。(網際網路)
斯威特指出,向女生推銷的玩具一般跟外表,養育和家庭技能有關;男生的玩具則跟刺激、體力和認知能力有關。
不過,硬把玩具分成男生玩具和女生玩具,只會導致孩子不自覺走入社會既定的性別框框,限制他們的發展潛力。
研究幼兒發展的職能治療師林豎美博士也提醒家長,不必過於糾結玩具的「性別」。
她舉例說,洋娃娃和玩具熊能讓孩童通過「假想遊戲」(pretend play),學習用他人的眼光去看世界,培養耐心和同理心。
「孩童可能會用洋娃娃或玩具熊,模擬母親催促孩子睡覺的橋段:『如果你現在不睡覺,明天就很難起床了。』這樣的假想遊戲能幫助孩子明白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想法。」

扮家家酒這樣的「假想遊戲」,能讓孩童學習用他人的眼光去看世界。(網際網路)三歲定八十?
據林豎美觀察,多數家長不介意讓女生玩機器人和汽車模型,卻不願讓男生玩洋娃娃或家家酒。
她解釋,當男生玩「女生玩具」的時候,父母往往會更擔心,反應也更激烈,自然而然就形成男生對「女生玩具」的抗拒和排斥。
一項2007年發表的本地研究,要求學前孩童把玩具分類為「男生玩具」和「女生玩具」。結果顯示,多數孩童在三歲前就對玩具形成刻板的性別定義。
當男童被問及父親會否允許他玩「女生玩具」:
三歲男童說,20%的情況下會允許。五歲男童當中,卻只有9%。
譚元曦在撰寫專欄時,也做了相同的試驗。
當她問兒子知不知道如何分辨男生玩具和女生玩具時,兒子只是搖搖頭說:
「我不知道,因為所有玩具都是跟大家分享的。」
愛玩是小朋友的天性,要玩什麼也應該有自主選擇的空間。喜歡芭比娃娃的男生可以溫柔體貼,喜歡機器人的女生也可以堅強剛硬。
都2023年了,別再用性別刻板印象去定義孩子應該是什麼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