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作為亞洲的金融中心,是連接中西的經濟樞紐。大量獨角獸、科技巨頭、海外企業都會在新加坡開設分部。尤其在近幾年,大量中資企業紛紛出海新加坡,位元組跳動、阿里巴巴、騰訊等企業紛紛下南洋。
新加坡的獨特戰略位置可以讓海外的企業更好地進軍國際,而且在也能提供密集、完善的跨國公司網絡,並且人才、設施和政策上都非常適合公司出海。因此,不管對於新加坡還是中國的企業,這都是一個雙贏的局面。

接下來,一起看看在新加坡大環境下,企業在初期會遇到的差異和不同點,以及在現階段如何突破、適應,最後看未來新中企業的發展趨勢。
企業文化:逐漸磨合,結合優勢
在前期,新加坡的中資企業遇到的問題之一就是與新加坡本地的軟文化的差異,因此在本地化的過程中,初期會經歷「水土不服」。
比如中國部分企業輸出的強勢大廠「996文化「就引起不少爭議。「996」 代表的是早上九點到晚上九點上班,一周工作六天的工作制度。雖然大部分出海的企業並沒有直接採用這種工作制度,但是在中資企業里,加班文化較為普遍,因此哪怕出海,高壓的快節奏工作模式依然存在。
新加坡的職場更偏向西方,相比起效率,更追求工作生活平衡(Work Life Balance),這種對於工作理念的認知不同,導致了差異。
不過,在進入新加坡後,很多中資大廠會選擇適應本地的工作方式,比如在中國更為常見的「大小周」工作模式在新加坡並沒有被採用。出海的中資企業在逐漸轉變,開始從原本的工作思維和環境,變得更加傾向新加坡本地習慣,更加追求工作生活的平衡且有彈性。
另一方面,除了職場文化外,職場的使用語言也會影響工作的方式。

中文屬於「高語境」文化,在中國企業以中文為主的語境文化下,信息的交流不依賴語言本身,更多取決於講話者當時所處的處境。高語境文化的國家下,要求使用者有更高的「情商」。
這種語言差異導致的概念差異,通過中資企業和新加坡企業的職場稱呼對比也能反映:中資企業里,為了表示尊敬,在職級比自己高的人的姓氏後面會加上「總」,或者管上級叫「頭」 「老闆」;新加坡企業,則會直呼其名。
在中資企業工作,表達需要委婉,溝通需要靠揣摩。而英語交流則更為直接,注重語言表達的邏輯,而非所處的語境。這就導致了溝通上的差異。
然而,在擁有雙語環境且以英語為主的新加坡,中資企業在新加坡也必須經歷過渡到雙語環境的過程,而且比純英語的環境相對更好適應。因此在新加坡的中資企業往往會逐漸採用英語工作環境里更為直接、高效的溝通方式,階級觀念也會有所減少。
總的來說,在新加坡的中資企業的職場文化差異隨著時間的推移、過渡,能逐漸結合兩種不同文化的優勢,從而在新加坡紮根並持續發展。
新加坡助海外企業在本地發展
新加坡作為一個開放、穩定的經濟體,對於海外企業都是保持歡迎的態度,並且持續出台相關的計劃扶持海外企業。
現階段,以製造業為例,新加坡在2021年初就制定了「製造業2030願景」,計劃在10年內把新加坡打造為先進位造業的全球業務、創新和人才中心。
政府也推出了新加坡+1戰略,這個戰略整合了新加坡以及周邊國家的軟體和硬體優勢,包括良好的法律框架和親商環境、優秀的國際化人才儲備以及能源資源等,形成協同效應和雙贏局面。在前幾年疫情的衝擊下,大環境變得更為動盪,中國的製造業者也在尋求海外發展,錨定「新加坡+1」戰略,以新加坡作為進入東南亞乃至國際市場的平台。
新加坡經濟發展局局長傅美晶(Ms Jacqueline Poh, Managing Director of Singapore Economic Development Board)指出,儘管新加坡面對資源限制,外國企業其實可憑藉「新加坡+1」戰略來使投資成果最大化。

未來可持續發展
可持續發展是未來所有行業發展的一個趨勢,而新加坡政府、企業也努力打造可持續發展的智慧城市。不同行業用各自的解決方案,創造出綠色、數字和高效的城市空間。2022年10月新加坡政府推出了製造業產業轉型藍圖(ITM)的更新版,支持研發、科技創新、數碼化和環境可持續發展。

新加坡貿工部兼文化、社區及青年部政務部長劉燕玲(Ms Low Yen Ling, Minister of State, Ministry of Culture, Community and Youth & Ministry of Trade and Industry)在第四屆中新經貿合作論壇的致辭中表示,新中兩國的友誼源遠流長,兩國的合作關係和合作項目也伴隨著中新關係的發展不斷深化、擴大、更新。
除了傳統的服務和貿易領域,兩國也不斷在尋找機會在新興領域合作。接下來,兩國將攜手在綠色發展和數碼經濟領域,如低碳能源、綠色建築、綠色金融、數碼化服務、電子商務和數碼安全等方面,探索新的合作機遇。
除此之外,新加坡中資企業協會近幾年也把可持續發展作為發展的目標之一,開講座、做活動,推動在新的中資企業更多地參與到可持續發展的目標中。
由此可見,不管新加坡本土企業,還是新加坡的中資企業,都在向著更好、更可持續的方向發展。
比如,新加坡的城市發展集團就是新加坡最具可持續性的房地產管理和開發公司。城市發展集團六十年來從未停止過加強碳減排、綠色環保的步伐。通過堅持使用創新技術減少建築耗能,城市發展集團被評為全球百強最具可持續性企業的前五名。同時,城市發展集團被Edgeprop Singapore Excellence Awards連續六年評為最佳開發商,是唯一達到這個成就的新加坡開發商。
城市發展集團還在中國設立了子公司,城市發展(中國)有限公司,並將一直以來的綠色理念延續到中國的項目中去,致力於在中國也打造出高質量且可持續發展的房地產項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