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個感應器、一個電眼,24小時監控溝渠水位,確保機場運作不受洪水影響。
新加坡樟宜機場集團今年6月開始安裝以上防洪新措施,至今七個感應器已安裝完畢,設在機場範圍內的七個主要溝渠。這些溝渠都裝有保安閘門,水位或因卡在閘門的落葉和垃圾,或受潮汐影響漲高,存在淹水的風險。
到明年2月,另四個較有可能發生淹水的「熱點」也會裝上該器材,使感應器總數增至11個。
集團總體規劃高級經理鍾麗萍日前受訪時說,感應器採用雷達科技,溝渠一旦60%滿,工作人員就會接到系統發出的通知,並派人到場檢查。他們一般能在30分鐘內抵達現場,解決問題。
機場空側區南端溝渠的運作則稍有不同——其他六個溝渠的安全閘門都是固定,但這個溝渠的閘門則能開關。如此一來,感應器一旦探測到溝渠已65%滿,閘門就會自動打開,水位回落到30%後,閘門就會關閉。工作人員可以通過電眼的實時畫面,監控各溝渠水位和現場的實際情況。
集團工程管理與系統規劃高級副總裁唐慧安說,氣候轉變帶來的更極端降雨量,增添了樟宜機場陸側車道和空側飛行島及滑行道的淹水風險。新開發的系統能根據雨勢和潮汐趨向,預測溝渠淹水的可能性,助集團更快速有效地應對這方面的未來挑戰。
他也提到,過去,工作人員每天都得到溝渠檢查,每次需花上約30分鐘。有了感應器和電眼,這份差事可省略,有助工作人員把精力集中在其他事項。「以往我們有固定的溝渠清理和檢查機制,現在這些工作可以更具針對性,不用為了清理而清理。」
唐慧安坦言,直到所有大小溝渠的檢查工作都能自動化以前,現有的人力不可少。
新防洪措施今年9月協助樟宜機場預防了一場淹水事件。
鍾麗萍透露,當時下了一場很大的雨,溝渠水位上升,閘門已打開放水。不過,雨停後,水位不跌反升,工作人員因此接到系統通知,抵達現場後發現有較嚴重的堵塞情況。一旦清除後,水位即刻下降回到正常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