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政壇事故頻發,是否會讓精英對從政望而卻步?
編者按:這幾周內,新加坡政壇接連出現兩名部長的「黑白屋」、易華仁被貪污調查局調查、陳川仁與鍾麗慧的婚外情、貝理安與佘雪玲的婚外情等事件,會不會讓精英越來越不想從政?本地會計師給出她的想法:
這兩天我看到群里總結的熱點政壇人物畢業的中學:尚達曼ACS,維文ACS+RI,尚穆根 RI,陳川仁 ACS+RI ,貝理安 ACS。當然ACS 和RI 不願意背這個鍋,因為如果現在開始評選新加坡最有魅力或最親民的部長, 相信依然也是來自於這幾所精英學校。

圖源:英華自主中學官網

圖源:萊佛士書院官網
新加坡的小六分流制度,把前5-10%的學生通過一種特定的遴選制度分配到特選學校,從而有針對性的培養他們的學習能力,特長,領導力以及獨立思考的能力。由於新加坡國家小人口不多,通過這種制度發現人才培養人才,留住人才以及發揮人才的作用迄今為止已經證明是有效的方法。
從全世界亂鬨哄的政治亂象來看,美國總統候選人一位可以時常打瞌睡,另一位可以正在被調查,似乎老百姓想要選年輕有活力懂科技富有創造力的候選人也無從選擇,不如乾脆棄選吧。
是否是現在的精英不願意從政了?為什麼沒有第二個華盛頓林肯出來參選?
首先這種網際網路傳播比新聞速度更快以及人工智慧控制信息的時代,大部分人很難真正對事務有分辨力和判斷力。
其次是某一個群體的觀點即使偏激,人工智慧也能準確計算出這個群體的喜好並反覆推送來強化,人們很容易產生信息繭房,同時把不同的觀點不同的族群進行割裂。
其三現在的年輕人很多都是網際網路原住民把叛逆當時尚流行因反對而反對,推崇無國界無政府無約束最好還可以上天(火星)
當人人都識字人人都受過高等教育人人都以為自己是精英的時候,即使華盛頓林肯李光耀先生參選在這個時代可能也無能為力。
那麼產生了一個新問題,我們是否還有能力改變這種亂象?
李總理在記者會上說,今年二月他和前議長進行了談話,前議長承認錯誤並向他提出辭職。
在企業裡面優秀員工離職的理由是,1,心委屈了;2,錢沒給夠;3,愛情或是家庭或是身體原因。
第一點是否心委屈了?新加坡的部長既要對選民負責(每周接見選民解決家長里短一地雞毛的生活瑣事),又要對國家負責(解決就業問題,失業問題,生育問題,老齡化問題以及貨幣穩定問題,通貨膨脹問題等等);
即要回應國際社會問題(中美關係,俄烏戰爭),也要回應反對黨詢問國會質疑等等,這些完全相反的角色同時混合在一個人身上(比如親民和霸氣,世界局勢和居民水電費)的同時還要失去無數的私人時間和自由,說一點不委屈也是不可能的。
所以新加坡要求部長們有奉獻精神,有使命感和責任感,而且要一直有。
關於第二點部長的錢給沒給夠?這個話題估計會引起很大的反彈,首先新加坡部長們的薪水全世界最高,到底多少才夠?

最初部長的薪金設計是對標不同行業里頂級人才薪金的平均值,但由於新加坡越來越多的國際化總部落地,一個TikTok 周受資的年薪一億美金就把這種對標變得無所適從。
我認為新加坡部長人數並不多而且的確他們需要隱私比如獨立的住房等等,因此他們的薪金隨著市場化調整對於吸引人才還是有必要的。
另外,我們知道尚穆根從政之前年收入達800萬新幣,他接受政府邀請擔任部長後的年收入減薪80%大約等同於他以前年度繳納的稅款。我思考的是,當一個人從一個非常高的收入轉換跑道的時候,他的消費習慣和認知是不是有時候也會調節不過來而陷入誤區,比如他一直以來的習慣可能沒有意識到某種紅酒是奢侈品,租房子的時候也沒有想到占用了公共利益。我沒有故意提他開脫的意思,因為在我身邊的企業家們接待官員也會面對這種窘境比如不知道該吃什麼。
第三點關於愛情,普通人婚姻不幸福或許可以離婚再娶,但是對於政治人物,老百姓則期待他們是婚姻和家庭,好父親和好兒子的表率。
最後為了鼓勵年輕有活力的精英從政,讓他們有能力參與制定,以及有能力去執行更多更好的政策引領科技為人類服務,而不是讓科技破壞人類文明或控制人的思維,請給予部長們多一些自由的空間,也多一些包容。
新加坡的人民要求政治人物是聖人,《大戴禮記》說,水至清則無魚,為了做到真正的為人民服務,新加坡需要的是「人才「而不是「聖人」。
祝福新加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