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牛車水珍珠坊盤踞超過半世紀的中僑百貨,上個月17日宣告結束營業,帶來內心衝擊不小,不舍之中還包含沒有更早知道的惋惜:
沒去搶購最後的貨品,沒去搶救童年的片段記憶。
長大後,即使沒有父母同行,到了珍珠坊還是忍不住走進去中僑百貨,感覺又回到過去一樣。
要找到跟自己幾乎同年,又要是歷久不變的商場,這樣的體驗在新加坡是非常稀缺的。
一走進中橋百貨,迎面而來的是從小時候就看到,幾乎不曾更換的醒目商號,進去看到的商品陳列也幾乎沒有改過。

上世紀90年代的中橋百貨商場內部。(聯合早報)
首先,你會被中僑百貨右邊最前排的中藥材和成藥的氣味提醒,這些應該是全店最賺錢的商品。
左邊就是服裝部,有冬裝和便服,有很奇特品味和年代感的男女服裝;接著往前走的「時光隧道」是滿櫥窗的毛巾、臥房用品和家居用品。
再走到右邊的盡頭是生活小百貨、文具、裝飾品,以及擺設櫥窗內較名貴的中國工藝品和茶具等。
封存的童年記憶
我記得小時候還看過中橋百貨內有售賣小提琴和口琴。
先父的口琴和生命後期的全套睡衣(媽媽年輕時會為他親自裁製)很可能也是那裡買的。這也是為什麼我總會不由自主走進去的原因;即使每次再也買不到東西,即使每次看到與時代脫節的商品都會一樣的莞爾一笑,每走一趟就好像觸碰到封存了的童年記憶。
直到中僑百貨結業,我才知道它創辦的始末。

位於珍珠坊內的中橋百貨。(聯合早報)
據《聯合早報》報道,中僑百貨在1970年代當牛車水珍珠坊剛興建起來時就入駐,創辦人是中僑集團現任董事總經理林方華(77歲)的父親林日順和母親黃秀玉。中僑集團也是珍珠坊的主要業主之一。
中僑百貨創立於1970年,曾是70年代新加坡最大的華人商場之一。
在高峰時期,中僑百貨曾為顧客提供超過2萬平方英尺的購物空間。
結業之前,中僑百貨在珍珠坊三樓占據大約4000多平方英尺的店面,規模已大不如前。空出來的空間將由一家新加坡的旅行社租下,預計明年1月1日開業。
店如其名,中僑百貨也主辦過各種中國商品展覽,例如絲綢展、工藝品展覽等,成為本地消費者購買中國商品的重要渠道,當年對新加坡乃至東南亞地區都有著極大的影響力。
換句話說,中僑百貨早期扮演的特殊角色是連接了新加坡的華族社群和中國的商品,尤其是在信息不發達、交通和旅遊沒有那麼便利的年代,提供中國商品成了中僑百貨的獨特賣點。
然則,隨著前往中國和購買中國商品變得更為便利,中僑百貨也就漸漸失去它的吸引力,依然前去光顧的就是中老年的忠實顧客。
中僑百貨很顯然沒有試圖滿足新移民的需求,加上當年服務的顧客群也已老去,選擇結束營業也是理性的商業抉擇。更何況業者也是珍珠坊的業主,隨時再捲土重來亦非難事。
不可小覷的中國商品市場

思家客(Scarlett)。(聯合早報)
經歷半世紀變遷,牛車水因新移民的進駐增添了新的需求而衍生新的百貨超商,例如珍珠坊最醒目的思家客(Scarlett)。
它在疫情期間的2020年10月創立,首家門店開設於牛車水丁加奴街。思家客以驚人速度席捲新加坡的零售市場,目前在全島共設有34家分店。
官網稱它以優惠的價格為廣大顧客提供來自中國的各類產品,售賣各式麵包、糕點、泡麵、飲料、酒飲、冷凍食品、烹調醬料以及各樣生活所需,服務的顧客群是新加坡消費者與在地的中國人,以「提供最實惠的購物體驗」。
我身為本地消費者也被它舒適和寬敞的購物環境吸引。其貨品上架和工作效率一樣飛快的速度使之在新加坡穩紮根。
我已不知不覺會定期去搜羅豆乾零食、螺螄粉和辣椒醬等食品,成為忠實客戶之一。
新移民的支持率再加上本地消費群的擴大,假以時日思家客如果把觸角延申到本地化的商品,說不定也會出現和本地老字號超市相互廝殺的情況。
網購是毀滅性打擊還是難得商機?
誠然,中僑百貨除了面對周邊「大鱷」的挑戰,還得面對另一世代無形天敵——電子商務或網購的圍堵,百貨實體店面對生存危機是不爭事實。
近年最轟動的是2020年底宣布162歷史的羅敏申百貨終止營業,讓人深切感受失去老字號的不舍。

擁有162年歷史的羅敏申百貨在2020年熄燈結業。(海峽時報)
如今剩下的百貨公司屈指可數,包括高島屋、美羅、BHG、伊勢丹和詩家董等,這些佼佼者適者生存,提供更多元化和更有競爭力的商品。
我小學的第一個書包就是在詩家董(Tangs)買的,媽媽幫我一起選,多少年都不會忘記那個有蝴蝶花紋的紅色書包。
小時候,我記得父親把我和妹妹留在馬來西亞祖母家,他陪媽媽幾天待產生下弟弟。他們抱著初生的弟弟來祖母家時,年輕又帥氣的爸爸一下車不久就迫不及待拿出兩條精美的連衣裙給我們倆,稱讚我們非常聽話。
那一年是1976年4月。我記得那是伊勢丹的小洋裝,一買就是兩件白底碎花同款不同色的洋裝,非常開心和難忘,幾乎比看到弟弟還開心!至今依然不變的,是伊勢丹醒目的藍色商號和格子購物紙袋。伊勢丹是在1972年進駐新加坡市場。
詩家董則是本地另一家老字號,於1958年創立,一直盤踞烏節路,儼然是個良好的百貨商業典範。
它以吸引人的促銷手法,完美結合線上線下的購物體驗;既迎合數碼時代網購社群需求的同時,也滿足了需要出外購物和消費人群的需求,為我們繼續創造記憶、儲藏記憶。
且行且珍惜

再見了,中橋百貨。(聯合早報)
也許,中僑百貨這些年囿於種種因素,營業上不作太大改動也要保存最原始面貌就是為了服務最早的客戶群,讓他們一來中僑百貨就有熟悉的感覺。而改頭換面的詩家董其實也一直在同一個地點為我們提供服務,我們只能且行且珍惜。
作為消費者,我們進入最好和最幸福的時代,在線上線下擁有有多重的選擇。
希望本地的資深百貨業者能迎接時代挑戰、擁抱網購科技,而不是將它視為洪水猛獸。畢竟只要社會有人就有購物行為,這始終是一個以人為本的傳統服務領域,永遠不會消失!
消費者如你我永遠都需要逛街購物,需要一個讓情感依附於商品、製造個人和集體回憶的零售領域。
希冀和期待本地業者以創意和誠意打造無接縫的購物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