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加坡是多元種族國家,以英語為通用語。新加坡式英語(Singlish)融匯了馬來語、方言等語言,有著濃厚的本土文化色彩,成為不少語言學者的研究對象。
新加坡式華語也一樣,因地域關係、歷史緣故、政策因素,衍生出不少帶有特色詞彙的用法,已經成為自成一家的「新式華語」。
那你知道新式華語是一種極其高效的語言嗎?一個字或一個詞就能代表N個意思。
高效新式華語使用率最高的地方,一般都是市井民眾經常光顧的。
水 = 所有飲料

咖啡店的飲料攤位。(海峽時報)
在新加坡,去到任何一個咖啡店坐下來,就會有服務員走過來問你:「要喝什麼水?」
如果初來乍到的你回問:「有飲料嗎?我不要水」,服務員肯定就立刻知道你不是新加坡人,是遊客。
在其他華人社會裡,水指的就是白開水、泉水或冷水,但是在新加坡,「水」泛指的是全部飲料的意思。無論是白開水、美祿、檸檬茶、咖啡、茶、罐裝飲料,熱的還是冷的,甚至是瓶裝的啤酒,在新式華語裡都可籠統稱作「水」。
是不是突然發現,新加坡的「水」字將包羅萬有做到極致?
紙袋 = 所有一次性袋子
「要紙袋嗎?一個五分。」
自從一次性塑料袋要收費後,這是我們付款買東西時最常聽到的一句話。
然後接過來的其實不是紙袋,而是塑料袋。順帶一提,塑料袋的新式華語稱為塑膠袋。
為什麼新加坡人(特別是安哥安娣)會「紙袋、塑料袋」傻傻分不清楚呢?
其實,在塑料袋還沒成為主流的年代,在南洋一帶主要使用的是牛皮紙袋。大家早已習慣了把所有袋子都叫做紙袋,後來換成了塑料袋也沒改口。
只是沒想到,如今我們提倡環保,又「歸真反璞」用回了紙袋。
吃的包的 = 堂食還是打包?

外帶使用的盒子。(新明日報)
如果你到咖啡店、食閣或者小販中心點餐時,攤販一定會問你「吃的包的?」
不了解新式華語的人,此時腦袋裡應該會有一萬個問號——「買食物當然是要吃啊,為何還問我吃的?」
其實「吃的包的「」這四個字是以下這兩個六個字以上的句子的濃縮版:
在這裡吃還是要打包?
或者是
想堂食還是外帶?
順便一提,打包其實也是新式華語哦。
燒 = 很燙、借過一下、讓個路

在咖啡店的服務員,端著早餐套餐。(海峽時報)
在咖啡店裡,服務員明明拿著一杯冰冷飲料,卻高喊著:「燒」。前面的顧客聽到了會立馬給他讓路。
這一幕蟻粉在新加坡應該沒少看到。
如果服務員手上的咖啡或菜肴是熱騰騰的,他大聲叫喊:「燒」,我們都還能理解。不過手裡的是冷飲,嘴裡卻喊著「燒」,不是自相矛盾嗎?
有些服務員沒那麼惜字如金,會多說幾個字:「來後面燒」。
這裡的「燒」字其實是燙的意思,是一種警告,通知你後面的人手裡端著東西,麻煩你借過一下、閃開讓路。
「燒」一字明明連「請」、「麻煩了」這些禮貌用詞都沒有,而且叫喊的人語氣還有點凶,但大家都會乖乖讓路而且毫無怨言,是不是很神奇?算得上是新加坡奇景之一。
更神奇的是,「燒」是動詞,不是形容詞,本義是使物著火。看到這裡是不是有些佩服新加坡人的腦迴路?
美 = 新鮮、肥美

顧客在平價Xtra超市蔬果部門選購蔬菜水果。(聯合早報)
去買菜的安娣最愛問攤販以下的幾道問題:
今天的魚美不美?
菜美不美?
雞蛋美不美?
水果美不美?
榴槤美不美?
燒鴨美不美?
選最美的給我?
然後攤販都會回答說:美!
美的意思不就是指風景、人的外貌、身上的穿衣打扮很好看、很美麗嗎?
為何在新加坡這些食物都擬人化了?
其實在新加坡,如果問海鮮、蔬果和蛋類美不美,其實是在問:新不新鮮啊?
如果是燒臘類如燒鴨,問的則是:是不是新鮮出爐啊?是不是肥美多汁呢?外皮酥不酥脆啊?
至於榴槤,那就更講究了。若是問貓山王美不美,是在問老闆:果肉是不是一顆顆金黃飽滿,肉質是不是乾爽香氣濃郁,吃起來甜中帶苦有回甘有酒味嗎?
當攤販說美的時候,大多就是正當榴槤旺季了。
「美」這個字在新加坡實在太博大精深了,一個字勝過了千言萬語啊。
新式華語富含新加坡本土華族文化的色彩,是新加坡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反映出歷史變遷、人文傳承,更承載了一代代新加坡人的情感。
我們不應該摒棄它,但也要清楚意識到,當中有許多語法和詞彙確實使用不當,不符合規範的華語。
我們在擁護新式華語的同時,也得清楚知道標準華語的用法是怎樣說的。至少要具備能夠根據不同場合自由轉換標準華語和新加坡式華語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