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對現代人來說,生兒育女不再是為了防老,而是一種人生的選擇。
有人堅持不生孩子,也有人想盡辦法要當上父母,本地一名51歲的新聞主播最近就因為進行了十次體外受精手術才成功懷孕,而成了新聞焦點。
雖然孩子的一切都是自己給予的,父母並沒期望孩子事業有成後報答養育之恩,因為生育完全是自己的個人選擇,只要孩子過得好,父母也就心滿意足了。
把孩子目前所需的費用看得比退休金都重要
友邦新加坡2021年的一項調查就印證了這一點。
該調查顯示,新加坡年輕家庭沒有優先考慮自身的退休規劃,父母親把將近20%的收入花在孩子身上,只留少於7%收入給自己的退休規劃。
換言之,他們用來滿足孩子需要的每月開支,比退休計劃多出至少2.5倍。
有七成受訪者更表示,有意維持或增加應付子女開銷的款額。
結果,許多人每月只能在儲蓄帳戶中存入500元,一年只能存上6000元,10年下來也不過累積6萬元。
不過,據調查,新加坡人認為退休時每月平均需要1500元才能維持生活。
換句話說,他們退休時,每年缺1萬2000元的生活費,10年就缺12萬元。
況且,國人的預期壽命還是全球最長之一,達84.8歲。
難怪友邦保險強調,本地許多這樣的父母,在儲存退休金方面「差了14年」。這意味著,他們的退休儲蓄將在70歲時耗盡,接下來的14年里將身無分文。

父母對孩子的愛是無私的,那麼孩子對父母的愛也應該無私嗎?(聯合早報)為給孩子最好的教育「傾家蕩產」
今年6月本地高等法院發表了一則離婚判詞,同樣也證明了「父愛如山、母愛如水」。
這對父母1988年7月結婚,父親目前65歲,母親69歲。兩人育有一男一女,兒子今年33歲,女兒29歲。
父母前後花了60萬元把兩名孩子送到美英的名牌大學深造。
兩人雖然在2012年離婚了,但仍一起供子女上學。
女兒在英國倫敦大學學院求學,2017年大學畢業後在新加坡當經理。
兒子2017年從美國波士頓大學畢業後繼續在美國生活,據了解,他在今年初還在修讀博士學位。
母親2010年因椎間盤突出後無法久站,因此沒再工作,靠前夫支付她1200元的贍養費過生活。父親在2017年再婚,現任中國籍妻子38歲,兩人有一個女兒,目前6歲。
女兒在畢業後短暫跟父親的新家庭同住,2020年12月搬走,之後跟母親住。2022年,女兒搬出去與同事住,就沒再和父母聯絡。
兒子雖然之前偶有和父母聯絡,但在2022年11月之後就音訊全無。
根據判詞,除了教育費用,父親也因兒子經濟情況不佳,於2022年匯了2萬元美金(約2萬7000新元)給他,母親則在2023年10月匯了美金約1萬3729.77元(約1萬9000新元)給他。
如今,父親在去年7月退休,目前家庭每月開銷約7000元,現任妻子無業,但希望能找到工作當幼教老師或補習老師以補貼家用。否則,他只剩下公積金戶頭裡的50萬元儲蓄和售賣公司股份養活一家。
由於情況有變,父親無法再每月支付母親1200元的贍養費,向法官申請在接下來的兩年,每月支付她600元的贍養費,並獲得批准。

不是的父母,子女還應該盡孝嗎?圖為開學第一天。(聯合早報)
法庭文件並沒有透露,母親10年前在離婚協議中獲得了哪些財產,或者母親有哪些儲蓄,同時也沒有透露父母和兩名孩子為何斷聯。
但法官在判詞中表示,父母的經濟需求應部分由子女承擔,特別是這對子女從父母為他們設立的教育金中獲益良多。
他也嚴厲譴責兩個成年子女:父母最需要他們的時候,兩人竟然銷聲匿跡。
「令人遺憾的是,這兩名子女一個擁有博士學位,另一個擁有大學學位,卻連象徵性家用都沒有給年邁雙親。」
這名法官就差沒說出「不孝子女」這四個字。
你可以說,其實是這些父母不懂得理財,才會導致這個囧途。
但作為孩子的我們,即便父母有「無需我們知恩圖報」的豁達想法,若他們有合理的物資需要,我們也應該懂得飲水思源,給予幫助。
現代父母常被灌輸要實現經濟獨立,退休後不要拖累子女
上述的調查以及案例,網民、媒體、金融機構給父母總結出來的結論是:
父母應當做好財務規劃,確保自己退休後能夠自給自足,而不是為了孩子忽略自己的退休需求;
孩子一旦有了自己的家庭,也會面對自己的財務問題。父母若已為退休做好充分準備,就能夠避免成為孩子們的負擔。
理性上來說,父母能實現經濟獨立,退休後的生活的確能活得更有尊嚴。
但感性上來說,即便父母沒有經濟需要,試問天下哪個父母,不希望孩子至少象徵性地給予家用,因為這不僅代表孩子還有餘裕,也懂得孝順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