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馬關卡,又又又「堵了」!
這周恰逢新加坡的學校假期,一到周末,一大波人湧入了兩地之間的關卡,大批人群聚集在大樓的入境大廳內,出現了幾條人龍。

圖源:蘇丹依斯干達大廈官方臉書
這裡面,有不少人是在新加坡工作學習生活的。但其中也有不少的新加坡人,趁著周末的時間去馬來西亞玩一玩的人。
都說馬來西亞的消費水平比新加坡低。然而,就在最近,一名移民新加坡多年的馬來西亞人卻說:
她說,在新加坡生活,成本其實比馬來西亞更低!

來源:Mustsharenews
新加坡生活成本居然更低?
實況實況
日前,一名匿名網友在仔細回顧了過去十年在新加坡的生活後,得出了這個結論。

網友貼文截圖
她表示,自己於2013年來到新加坡完成大學學業,畢業後嫁給了新加坡本地人,自己則是新加坡PR。她認為,新加坡比馬來西亞生活成本低的原因有以下幾點:
①每月賺新幣,購買力比賺令吉強
作者說,即使自己月入只有2000新幣,也能買得起Coach或者Braun Buffel這類輕奢品牌。像是Coach包包就只要200新幣左右。
但是,要是收入只有2000令吉的話,一個Coach包包就要花近三分之一的收入了(600令吉)。
網友說,自己如果在馬來西亞,收入必須是在新加坡的三倍才能維持同樣的生活方式。她目前和丈夫的薪水加起來一共有6000多新幣,這足以讓她在新加坡過上相對舒適的生活了。

圖源:彭博社
②在新加坡可以很輕易地買房子
網友說,自己幾年前和丈夫聯名以43萬新幣,在盛港購買了組屋,還獲得了政府9萬新幣的首次購房津貼。
夫妻二人貸了一半的房款後,現在每月只需要另外支付276新幣現金,其餘會從公積金帳戶中劃扣,不會對財務造成太大困擾。

圖源:The Independent Singapore
③在新加坡能享受政府補貼
網友表示,每過三個月,她都能獲得一次水電費回扣。
作為新加坡公民家庭,時不時地還能拿到政府發放的社理會鄰里購物券CDC Voucher,可以用於餐館吃飯和超市購物。

圖源:星洲日報
她說,一家人妻每個月能存下至少500新幣!
在新加坡賺新幣花新幣(不做任何匯率換算的話),個人收入和支出比例在她看來是「很有持續性的」。
對比馬來西亞,她認為自己在新加坡生活水平更高,生活方式也更加安全穩定。

示意圖,圖源:Vietnam Plus
網友說,她其實也相當想念馬來西亞,但新加坡更高的收入、更好的工作機會和得到改善的生活質量,讓她認為留在新加坡是個利大於弊的選擇。
她在貼文里說,雖然自己很想念馬來西亞,但自己不會為自己的選擇感到後悔。

新加坡VS馬來西亞真實物價
實況實況
這位網友的長文,在臉書上引起了熱議和討論。
有不少人支持她的說法(其中有不少是和她一樣從馬來西亞移居新加坡的人),認為她將自己的心裡話說了出來。

「(我從)2009年底搬到新加坡,從那時起就一直住在這裡。我和作者確實有同樣的感受。很多人說無法在新加坡舒適地退休,我想我可以。住在雙層公寓里,房間外面有巨大的露台和花園陽台。我有後悔過搬到這裡嗎?沒有。我喜歡新加坡的制度,我也愛馬來西亞。」
但也有人對這名網友的說法顯得相當不以為然,覺得馬來西亞的生活品質比新加坡高不少。(但唯獨沒有反駁有關「新加坡生活成本比馬來西亞低」的說法)

「哈哈,(我覺得)馬來西亞的生活仍然更好……美麗的綠地,友好的人民,美味的食物和有趣的政客!」
事實上,如果不算匯率的話,其實在新加坡的生活成本,或許未必會比馬來西亞高太多。
2019年,Loanstreet上傳了《生活花費—大馬VS新加坡》圖片,以大馬和新加坡的一些普通開銷作比較,如星巴克、麥當勞、燃油、汽車、香菸、房租、電影、電費和巴士費用。

當時,根據網站的統計數據,若不把新幣兌換成令吉,新加坡的生活消費水平其實比馬來西亞還低,只有汽油費、房租和巴士票稍微高一些:

圖源:Loanstreet
總體而言,該網站當時認為,新加坡消費和馬來西亞可以算是半斤八兩。但由於不少人往往都把新幣換算成令吉來看,所以常會誤以為馬來西亞消費比新加坡低。
時過境遷,新加坡這些年的通貨膨脹相當嚴重,而馬來西亞今年1月的通貨膨脹只有1.5%,遠低於新加坡。

圖源:BBC
然而,一碗雜菜飯,在新山大約是10令吉,而在新加坡大約是5-6新幣(天價菜飯不具備普遍性)。
一包萬寶路香菸,在新加坡售價16新幣左右,在馬來西亞也要18令吉。

圖源:彭博社
新加坡真正和馬來西亞拉開價格差距的,還是在於房租、買車、燃油費、電費這幾項。在吃喝上面或許真的沒什麼。
不然,也不會有越堤族吐槽自己「每天只敢在新加坡吃完飯才回馬來西亞了......」

來源:ChinaPress
在新加坡,有沒有身份最關鍵
新加坡雖然物價高、生活成本不低,但感受最明顯的,往往是沒有居民身份(公民或PR)的外國人們。
不少人剛來新加坡,就會面臨身份、工作受限、買房稅收高、孩子教育難、車太貴、錢不夠用,這6個煩惱~

①在新加坡沒有身份,工作不好找!
沒有居民身份,只能拿工作準證的話,就不能享受新加坡政府福利,打工、買房、娃讀書等問題也隨之而來。
政府實行了配額制度和人頭稅,還有不斷提高的薪水門檻和EP打分制度,讓外國人越來越難申請准證!

圖源:見水印
②沒有身份,娃上學不方便
新加坡本地政府學校給外國人留下的學額真的很少!
外籍學生想要面試進入政府小學,就要把握唯一一次的幼升小機會,但報名的人太多了,所以「成功率很低」,很多外籍人士的孩子只能去國際學校讀書。

圖源:Todayonline
③沒有身份,外國人在新加坡會多出許多開銷
沒有新加坡居民的身份,外國人想先買房?嗯,先交個60%的額外買家印花稅再說......租公寓的話,基本上一個月也是2000-3000新幣租金打底。
另外,在新加坡接受醫療服務,孩子在新加坡上學,統統也是沒有政府補貼的,需要全額支付。
這也難怪一些家庭的月開支,早就超10000新幣奔著2萬去了。

圖源:Moneysmart
但對於公民和PR來說,在新加坡生活就相對輕鬆許多,政府有多種津貼和現金補貼給他們。
只要不在新加坡買車,一切都好說......
因此作為一名外國人,在新加坡生活的舒適程度,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在新加坡有沒有「身份」。

有人曾這麼說過,椰子也深以為然:
「其實在新加坡過得怎麼樣跟身份有很大關係。初來乍到的人,確實要忍受一下房租。如果能拿到永久居民身份,買了組屋,搖身變房東(新加坡很多家庭出租多餘房間都是一大筆收入)就會輕鬆。公民就更爽了,處處是補貼。」
每年,有一大波人選擇來新加坡,又有不少人決定離開。個中的滋味,只有自己才懂。
椰友們,你們是留下還是準備離開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