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查:本地三分之一青少年跟陌生人在線打電玩

調查顯示,本地三分之一的青少年偶爾或經常跟陌生人在線打電玩,而大多數父母不清楚孩子跟誰打電玩。
為此,通訊及新聞部將推出新計劃,以提高青少年和家長的網絡安全意識。
陳俐杴育有兩個年齡分別為11和13歲的孩子。她最擔心孩子在網際網路上接觸的語言和人是否安全 。
「我們的溝通很多時候都是建立在互信的狀態。因為他知道我對他有一定的信任,所以他也知道他不可以辜負這個信任。他會讓我知道他在玩什麼、跟誰玩。」
不過,通訊及新聞部在2022年10月到去年2月間,對810名10到18歲的青少年,以及他們的父母進行的調查卻發現,大多數家長其實不清楚孩子的遊戲活動。
受訪的青少年中,約一半每天都會打電玩,每次兩個小時或以上。
此外,36%的青少年偶爾或經常同陌生人玩遊戲。約14%還曾在遊戲之外同陌生人接觸。
在13到18歲的受訪者中,有17%曾在遊戲中遭其他玩家欺凌。但近一半沒有採取任何行動,只有不到一成告訴父母。
另外,只有約一半的家長能準確估算孩子花在打電玩的時間;三分之一的父母清楚孩子和誰一起玩遊戲;四分之一的家長則完全不知情。
另外,關注孩子打電玩習慣的家長更有可能積極管理孩子的遊戲活動,當中54%會限制遊戲時間、22%會使用家長監控工具。
調查也發現,被父母限制遊戲時間的青少年中,約四分之一向父母謊報實際的遊戲時間。
也是媒體通識理事會成員的社會企業Comeback的創辦人潘麗儀說,要杜絕網絡安全問題,父母加深同孩子的溝通非常重要。
「遊戲上癮通常是表面上能夠觀察的現象,可是其實如果比較深入去了解孩子的時候,他心裡可能有很多掙扎、可能創傷,還是可能在學校被欺負,交不到朋友,而遊戲就是他找朋友的平台。如果把這個也拿掉,可以想像孩子的難處,因為我要交朋友但是在學校交不到,但是我在遊戲這裡很多朋友,我很開心,你幹嘛阻止我。所以這些比較深入的原因我們都要了解,要跟孩子比較深入地談,親子關係非常重要。」
為幫助家長培養孩子良好的遊戲習慣和提高網絡安全意識,通訊及新聞部將從這個月起,分階段推出線上資源,讓家長隨時隨地獲取相關信息。
這些資源將上載到數碼益終身Digital For Life平台、社會及家庭發展部的凝聚家庭理事會Families For Life網站和教育部的家長聯通Parents Gateway應用程式。
另外,數碼益終身計劃的合作夥伴也會開辦工作坊、線上研討會和各類家庭活動,確保家長有足夠的能力引導孩子自信和負責任地使用數碼科技。
通訊及新聞部長楊莉明出席公眾交流活動時說,除了提供資源,政府也會繼續通過立法確保網絡世界的安全,包括探討制定年齡保證措施,確保青少年只能接觸同年齡相符的網絡平台和內容。
楊莉明說,當局除了要確保數碼服務的普及和讓所有人從中受益,也要更深入地了解問題的癥結和所要克服的挑戰,以便為每個人創造一個更好、更全面、更健康的網絡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