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聞上經常可以看到,有組屋居民在走廊堆積雜物,遭鄰居投訴。
組屋走廊畢竟是公共空間,如果阻擋走道,又引發火患隱憂,確實應該取締。
但在組屋走廊的牆上作畫和裝飾,應該無傷大雅吧?
至少住在武吉班讓Senja Heights第641A座組屋的San是這麼認為的。
30多歲的她搬來不到一年,就在住家外的牆上張貼世界地圖和高樓大廈的貼紙,還掛上列出各大城市名字的展示板。
(難道這就是不出家門也能環遊世界的概念?)

請問你今天想飛往哪裡?(STOMP)

這些只是貼紙,不是顏料。(STOMP)
San還沒來得及獲得左鄰右舍稱讚,卻先在2023年12月21日接到荷蘭——武吉班讓市鎮理事會的警告信:
「請在2023年12月29日之前清除你的物品。市鎮會有權隨時從公共區域清除這些物品,不會另行通知。」
原來,市鎮會人員是在例行檢查時發現這些貼紙,並已在12月20日和21日連續兩天發出「通知卡」。
由於遲遲未得到San的回覆,市鎮會只好發出「最後通牒」。

市鎮會給San八天時間清除牆上的貼紙。(STOMP)
市鎮會在警告信中提到:
「在市鎮會法令下,在公共物業或開放空間張貼展示牌,以及安裝未經許可的固定裝置或物品,是不被允許的。」
不過,San似乎認為這個理由不夠充分。
她把牆壁裝飾的照片寄給公民記者網站STOMP時說:
「這些貼紙上既沒有污言穢語,也不是在推銷物品;既沒有惹惱任何鄰居,也不會造成安全隱患。我不明白為什麼我們不能給組屋區添點活力?」
San接受《海峽時報》訪問時說,她只是想為社區增添美感和氣氛。
「我聽說盛港一帶也有居民裝飾走廊,還特地去查詢如何裝飾才不會觸法。」
San目前已獲得同一層樓的五名鄰居支持,向市鎮會聯署請願,希望可以保留這些裝飾。
市鎮會答覆媒體詢問時表示,已跟屋主取得聯繫,正在「積極友好地與對方合作解決問題」。
「金梯」反應兩極 引發國會激辯
在組屋牆上黏貼紙,是藝術創作,還是破壞公物?答案見仁見智。
蟻粉還記得2017年,在惹蘭拉惹第103座組屋樓梯上貼金箔的「金梯女孩」嗎?
當年25歲的拉薩爾藝術學院女學生蒂雅(Priyageetha Dia),看到住家外的樓梯一片灰茫茫,決定鋪上耀眼的金箔。
她當時說:
「我只是想暫時記錄下來,當成專題作業的一部分。如果沒人投訴,才把它留下來。左鄰右舍也覺得『金梯』讓居住環境看起來更有喜氣,也生氣盎然。」

在金梯上來回走幾遍,是不是就會發橫財?(新明日報)
不料,「金梯」的照片在網上迅速流傳後,引起兩極反應,還在國會上引發激辯。
雖有不少議員和網民肯定「金梯」的藝術性,但蒂雅未經許可就在公共設施上創作,在法律上還是站不住腳。
時任文化、社區及青年部長傅海燕提醒:
「在社區進行藝術創作,應先徵得業主許可,這是基本的禮貌。」
時任文化、社區及青年部政務次長馬炎慶也說,蒂雅的出發點是好的,但創作時或許沒有考慮到對清潔工人或市鎮會維修工程造成的不便。
「希望市鎮會能以開放的心態去接受和考慮一些非正規要求。藝術家仍可享有創意空間,但要了解公共空間不是屬於個人的地盤。」
在輿論壓力下,蒂雅最終主動用漂白劑清除樓梯上的金箔,僅留下一小塊作為紀念。

當年的「金梯」如今只剩下一小塊金箔作為紀念。(聯合早報)干預行為看似嚴厲 實為必要之舉
關於組屋區公共空間的使用,近期因居民不滿小學生在組屋底層踢球,再次成為輿論焦點。
官委議員賽義德哈倫醫生(Syed Harun Alhabsyi)今天(1月9日)在國會提出休會動議,探討如何通過共用空間打造社會凝聚力。
他指出,社會凝聚力每天都在這些共用空間「受到考驗」,也是發生衝突的「第一防線」,但這些空間正是讓左鄰右舍了解彼此、尋找共同點和培養良好關係的交界點。
「我們了解市鎮會處理這些鄰里投訴也不容易,但當我們限制這些自發的創意行為,其實錯失了讓老中青三代交流的良機。」
「多一點創意,多一點讓步,或許就可以找到雙贏的解決方法。」
內政部兼國家發展部政務部長費紹爾副教授答覆賽義德哈倫時解釋,市鎮會的一些干預行為或許看似嚴厲,但對於平衡所有居民的利益是必要之舉。
「市鎮會和相關機構會直接與受影響居民溝通,但如果雙方都不願妥協,市鎮會只能直接干預,以確保共用空間的開放和包容性。」
在紅螞蟻看來,一些事情如果私下調解,或許還比較有迴旋的餘地。
一旦攤在眾人面前,相關機構就不得不採取較保守的做法,使得原本可以從寬處理或給予破例的空間都被壓縮了,這未必是社會所樂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