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0年代的新加坡河,舢板駁船密布,貿易活動熱絡。
估俚,為英文「coolie」的方言音譯,中文一般上稱「苦力」,意指知識水平不高,單靠出賣體力,干粗重活的勞動階層。他們雖沒有顯赫的身份,但他們在新加坡開埠以後的轉口貿易中扮演重要的角色。
至今,隨著貨運碼頭的建立,貨物起卸的機械化,估俚二字已成了歷史名詞,幸好有一些估俚的後人,不吝捐獻出父輩留下的遺物與圖片,加上晉江會館彙編成書,讓我們從舊物和訪問中,了解到估俚當年的生活與工作概況。

「估俚」也稱「苦力」,圖為1956年估俚在新加坡河岸卸貨的景象。
估俚的工作服與配件



滑動查看更多圖片
估俚的帽子、估俚的木箱、在扛卸超過百斤貨物時,肩胛墊的估俚必須的裝備。
一般估俚的典型穿著不外是白色圓領背心、及膝的短褲,還有肩上搭一條毛巾。可是有經驗的估俚或工頭會穿上容易吸汗,用藍色棉布縫製的衣服。大估俚穿的是深藍色的,又稱為「大成藍」,工頭則穿淺藍色的。根據一些老估俚的說法:「這可不是人人都可以穿的,如果無法走跳板,扛不起150斤以上的貨,敢敢穿上『大成藍』就會惹人笑話。」
當年,在廈門街有兩間專制大成藍的裁縫店,一套約15元左右,價格對估俚來說算是很貴了,因為當時一件襯衫也不過是2元罷了。
新加坡晉江會館整理文物的時候,發現一頂估俚用過的棕色工作帽與肩胛墊。這些都是估俚工作時的配件。帽子呈圓頂狀,斑黃點點,還有無數的破洞,盡顯歲月痕跡。肩胛墊則是一個方正厚實的墊子,上方縫上一條帶子,好讓估俚戴上,墊在後頸部位,好減輕他們扛重物時肩頸部所承受的重壓。
據知,由於每個人的肩膀骨架不盡相同,所以每個估俚都有自己專屬的肩胛墊,不會與人共用。每當他們扛重量超過百斤的木箱、樹膠、布捆或紙捆時,都會戴上肩胛墊。除了因為肩胛墊可保護頸肩外,在扛貨時還有穩固貨物的作用。
此外,披在肩上的那一條白毛巾,不是只用來拭汗的。當估俚扛一些較輕的貨物如袋裝米、胡椒與糖時,白毛巾也可充當墊子用。
估俚所使用的工具
估俚搬貨也不是單憑空手赤拳,他們起貨、卸貨、運貨、檢貨時需要藉助不同的工具。到底估俚使用的工具有哪些呢?
起貨卸貨工具
估俚一般用鐵鉤起貨卸貨,鐵鉤長短不一,鉤子的弧度也不相同,不同的貨品包裝,使用的鐵鉤也不一樣。長扎鉤用來拖拉遠距離的貨物,短扎鉤則是山頂估俚「起肩」用的。「起肩」是兩人合力用短扎鉤勾起貨物,放在山頂估俚肩上,好讓他搬運。
一名估俚後人施心強表示,父親施正南在1965年擔任工頭時,在新加坡河畔一帶就有10多個固定的估俚,他們主要是起卸從印度尼西亞進口的樹膠與椰干。他父親的工友留下了不少當年的工具,其中包括起卸貨物的雙鉤與單鉤。
雙鉤是讓估俚用來拖拉麻包袋裝的貨物,單鉤則用來起卸箱頭貨物。早期的扎鉤,整支是鐵制的。後來,為讓估俚長時間握著,確保順手及用力時不受傷,便將手柄改為木製,並包了棉花以減少手心受到的摩擦。
當估俚需要搬運重型木箱時,需要藉助一些稱為「車仔」的小工具。那是裝上小輪子的鐵架,將之託在貨箱底部,方便推運貨箱。
檢貨與開箱工具
當貨物運到後,負責接收的估俚會使用不同的工具檢查貨物,以防貨不對辦。在新加坡晉江會館鄉親提供的文物中,有檢查麻包袋的鏟管(何鈺峰捐獻),檢查木箱貨物的鐵鑽和拔釘器(施心強父親遺物)。從這批珍貴的文物中,我們可了解到估俚們因應工作需要使用的不同工具。
造船工具
張文進的父親張孫饒生前是加冷盆地製造舯舡的包工頭,張文進收藏了很多父親當年造舯舡的器具,包括了鑽木器、鍅、木鋸、鐵錘、鍅等。早年的舯舡是純手工製造,所需工具不少。
值得一提的是,不管是搬貨開箱的,或是造船的工具,大多由估俚們親自設計的,他們都是根據工作上的需求設計出藍圖,再交由工匠打造。工具會根據各別的體質、工作經驗不斷去加長縮短,改善到稱心為止。






滑動查看更多圖片
鑽木器、鏟管和鐵針、鐵鑽、六輪車仔、拔釘器、扎鉤。
估俚間的濃情厚意
日間,估俚們在碼頭、船廠或建築地忙於體力活;晚間,他們則棲身在數十人共租的宿舍,俗稱「估俚間」。估俚間不只是他們休息的地方,也是估俚共同生活聯絡感情的地方。
在《新加坡晉江會館60周年紀念特刊1918-1978》中,老報人彭松濤撰寫的《晉江人在新加坡》,描述了昔日估俚間的情景,「估俚間即單身工人的宿舍,數十人共租一樓為晚間住宿之處。每人一條紅毯,一個箱頭,存放衣物;每月出一塊錢或五毛錢作費用。沒有工做而無收入者,可不必出。散工的『估俚間』,都有工頭在外接洽工作,大都為駁船起卸,貨物搬運、建築粗工等,一接到工作,大家共同去干,非常團結互助。」
據知,每一個估俚間都有一個名號,大多喜歡用故鄉山河名稱取名,反映了估俚對家鄉的思念之情。在特刊里,也列有一份晉邑估俚間的名單,有趣的是估俚間的地址只有街名,沒有門牌。雖然很多受訪的長輩,已不記得門牌,但仍記得宿舍是建在咖啡店上或火炭店上,因此即便沒有門牌,對於估俚間的位置還是了如指掌。
隨著新加坡河岸繁榮時過境遷,估俚間受到70年代市區重建計劃的影響,搬遷的搬遷、解散的解散。雖然如此,估俚之間的濃情厚誼,互助互敬的精神還是以另一種形式延續著。
住在直落亞逸街華義軒估俚間的一名鄉親,就買下一間三房式組屋,作為鄉親們聚餐與祭拜的地方。1999年,因為眾鄉親年事已高,大家於是取得協議將組屋變賣,然後將款項捐給晉江會館成立「華義軒基金」。同年4月2日,華義軒估俚間正式解散,所有社員都加入新加坡晉江會館成為永久會員。
另一間泉發興估俚間的鄉親們則把活動地點移師至聯益鐵棚私人有限公司的工廠,原本供奉的「龍岱境主公尊神」也移尊至此。聯益鐵棚是晉江鄉親林忠發與兄弟們合辦的,他已故的父親林小貢是泉發興的負責人之一。林忠發還記得,每年農曆八月十五,父親就會忙於籌備祭典,在泉發興原址面線巷宴開幾十席,並邀請戲班上演酬神戲,場面十分熱鬧。換了地點後,泉發興的鄉親們延續發揚祖輩的精神,互助合作,促進友誼。
什麼是估俚口中的「八股」?
當年晉屬估俚間多達五六十間。其中41間屬於「八股」勢力,是晉江人的估俚間自成一系的名號。據傳,八股的發源地在大坡章芳林街口(閩語俗稱八間仔,現已無存)轉角的一座四層樓建築。60年前,晉邑工友租用二樓全層。整層有八個窗,兩個窗為一股,全層八股共同承擔費用。隨著南來新客日多,部分工友分出去另租房屋而居。由八股分出去直接間接關係者共41間,在八股關係下者,達萬人以上。
八股的形成是為了保護自己的鄉親,與當年的幫會或私會黨組織不同,八股沒有收保護費、不勒索。如果鄉親遭侵害,四五十間估俚間便出錢出力,共同對付,因而形成一股強大的力量。其他派系如損害公共利益,破壞工廠生產,八股也常出面干預,因此受人尊敬。
(資料來源:《江河情緣—新加坡晉邑估俚間的故事》,新加坡晉江會館出版,2019年11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