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下個月起,新加坡企業聘請新的本地員工,員工薪金的首5000元可獲得政府補貼,但企業要在一年裡獲得全額補貼,就得維持整體本地員工的人數。
人力部長楊莉明昨晚(8月18日)在Facebook貼文透露招聘獎勵計劃(Jobs Growth Incentive)的細節。
她說,為了避免公司肆意替換員工,每當原有團隊有人辭職,招聘獎勵也會相應減少。
楊莉明表示人力部會在這個月內透露更多細節,讓企業了解招聘獎勵如何計算。

近幾日,針對新加坡企業聘請外籍/本地員工的爭議在網上一直比較多。
日前,社交媒體上有人「起底」淡馬錫控股旗下員工履歷,更質問淡馬錫為何也聘僱好些外籍雇員,引發關注。
對此,淡馬錫集團執行長何晶怒斥惡意起底該集團雇員的行徑,指責這是「膽小鬼的仇恨行為」,甚至已經向臉書投訴,稱這些帖文存在仇恨言論,違反臉書社群守則。
她說,
「如果真有冤情,那就向人力部等監管機構投訴啊。「
目前相關臉書貼文已經被貼上違反仇恨言論社區準則。
她呼籲民眾適應新局勢,
「最好就是重新培訓、提高技能,來適應瞬息萬變的世界。不要被任何試圖挑起種族歧視的有心人所愚弄。」

對此,有網友評論,指人力部應該更透明化,透露更多有關不公平僱傭問題的細節,讓大家無需再猜測。
網友 David Soh :說的好,可能相關部門應該更具透明化,這都是基於不透明化所產生的問題。
到底有多少工作是國人無法擔任,需要依賴外籍人才的?要具體而不是一般性;
到底多少外籍人才領到永久居民證?同樣的,本國人是否能勝任這些工作;
工資條件,要能夠滿足國人的生活條件。我們要記得真正的領導人應該在基於真相和尊重上,對人民透明化。

網友 Andeliew:這已然成為社會問題。政府和人力部可否提供金融、法律、工程、醫療領域等企業的資料,顯示當中的外籍人士占比多少?
這也要包括透過求職機構的短期合約或兼職工作,有好些外籍雇員都透過這些機構聘僱,但當局都聲稱不在他們的統計內。

網友 Ang Ah Lay : 我同意應該要根據事實而不是道聽途說,評論不公平僱傭的投訴。然而,為了讓這些「道聽途說」不變成現實,新加坡人的確無法忽視所見所聞:外籍人士出現在我們的生活中,無論是工作場域還是公開場域。或許,人力部應該要考慮更多相關訊息讓新加坡人免遭歧視。
人力部自己也指出在已有1千200名僱主違反公平考量框架,所以這也是無可否認的事實。加上,主流媒體(海峽時報等)應該針對此事作出公眾調查,反映客觀事實。人民一直等待著一個伸張正義的機會!

針對這一討論,新加坡全國僱主聯合會主席(SNEF)葉進國透露,新加坡不應該對外國人才過於封閉,甚至一定程度的多元化,能為本地雇員提供一個基準或「陪練對手」(「sparring partner」)。
當然,這似乎和全國職工總會秘書長黃志明,提議政府縮緊就業准證政策的建議有衝突。
「那種(就業准證)政策必須存在…否則,我們只是自己在戰鬥,我們一直認為我們是冠軍,可是我們也只是在實乞納(Siglap)是冠軍。但我們要成為世界的冠軍。就像你號稱是結霜橋選美小姐冠軍,但你就只是屬於雙溪路,那環球小姐呢?」
他認為新加坡必須保持平衡,否則會過於封閉,然後失去競爭優勢。本地人會失去競爭本能,自以為本身已經是最棒的。

針對民間建議,人力部應公開那些將列入公平考量框架觀察名單的企業,葉進國則認為,對於首次犯錯的公司無需公開,只需公開屢犯不改的公司。
然而,對於葉進國此番言論,有者認為「不接地氣」,似乎他作為全國雇聯主席不了解一般打工人士的焦慮。不少網民也同樣留言提醒,人們並不是反對外籍專才,而是必須避免職場上為了外籍專才,反倒造成歧視新加坡人就業的不健康現象。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