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cial Distancing一夜之間成為全球熱搜,看新加坡如何減緩疫情傳播

2020年03月18日   •   5985次閱讀

「保持社交距離」突然成為時下全球最流行字眼,

一夜之間在Google的搜索量呈現井噴態勢!

圖片來源:USA Today

新冠肺炎疫情持續在全球不同國家及地區蔓延,近日愈來愈多地方實行「封關」、「封省」及「封城」等措施之餘,許多歐美國家也開始討論「保持社交距離」(Social Distancing),它成為躍登傳統媒體或網絡的熱門關鍵字。究竟什麼是「保持社交距離」?

蘋果公司(Apple)因疫情宣布由3月14日起至27日,關閉大中華地區以外的所有零售店。稱把病毒傳播風險降至最低的最有效方法,是要減少聚集和「保持社交距離」。

美國第一夫人梅拉尼婭(Melania)在Twitter上發文鼓勵大家都遵循美國疾控中心的指導,在這個時候「保持社交距離」很重要。

英國首相鮑里斯·詹森(Boris Johnson)主持高層大臣組成的委員會會議,討論抗擊疫情的下一步行動,包括禁止公眾聚會,要求老年人留在家中,作為「保持社交距離」以延緩傳播措施的一部分。

星巴克(Starbucks)將暫時性地將其在美國和加拿大所有地區的運營模式轉變為外帶模式。這是一家主要食品連鎖店採取的更為廣泛的措施之一,希望遵守關於在新冠肺炎確診病例上升期間「保持社交距離」的建議。

何謂「保持社交距離」

「保持社交距離」即避免與他人近距離接觸,理論上即是人與人之間有意保持至少六英尺(約為1.82米)的物理距離。而根據新加坡聯合領導政府跨部門工作小組的國家發展部長兼財政部第二部長黃循財將安全的社交距離定義在「至少一米」。

為什麼是6英尺?通常認為新冠病毒主要是通過飛沫傳播的,當病毒攜帶者說話、呼氣、咳嗽或打噴嚏時,飛沫在落地之前能夠向前移動約3至6英尺(1至2米)。所以在咳嗽、或者打噴嚏時,主動用紙巾或袖子掩住口鼻是非常重要的,保持「保持社交距離」更能避免飛沫直接接觸到身邊的人。

「保持社交距離」的目的

此舉目的在於使病毒更難傳播,在避免自己染病同時,避免將病毒傳染給別人。有效的「保持社交距離」能幫助一個城市或一個地區減少疫情,為社區騰出時間,減少醫療系統負荷。

圖片來源:The Latch

「保持社交距離」的風險

完全避免人與人之間的接觸是「保持社交距離」的最佳例子,例如取消體育賽事和演唱會等大型聚集活動、學校改為在線授課、遠程辦公而不是到辦公室上班。

正因為如此「保持社交距離」同時是一種殘忍而成本高昂的公共衛生策略。不僅僅是經濟活動的停擺,關閉公共共享空間及機構,意味小孩無人照顧,有家庭亦會失去收入及社會支援。他又認為,這項不足以保障長者、病人及無家可歸者等,強調他們需要額外的照護與關注,而非社會對其置之不理。

從醫學和流行病學的原理來說,無論如何「保持社交距離」是極其重要的。因為一切活動都涉及到「社交距離」範疇,但有些活動是我們幾乎可以立即避免的,只要能讓自己不要在人群聚集處冒險,尤其是有很多我們不知道去往的人。

一直以來,新加坡的防疫部門都極力強調這事,希望大家能夠合作起來,取消人口聚集的活動,因為這增加了很多不必要的風險。

新加坡政府跨部門抗炎工作小組已經宣布了一系列減少社交接觸(Social Distancing)的舉措,包括建議出席者任何活動者保持至少一米距離、暫停樂齡活動和課程14天、暫時關閉全國70所回教堂、鼓勵企業錯開上班時間等。

活動與聚會

所有超過250人出席的文化藝術、體育和娛樂售票活動將延後或取消。如果活動已售票,主辦方必須採取符合標準的防範措施,才能如期舉行活動。

至於私人宴會和宗教活動等其他大型活動,當局建議主辦方採納以下措施:

1. 儘可能把出席人數控制在250人以內;

2. 減少出席者聚集的情況,同時確保場地通風。例如:讓出席者的座位保持至少一米的距離,減少同他人接觸(如:避免握手);

3. 為出席者進行體溫檢測,禁止身體不適的人入場;

4. 要求出席者提供聯繫方式,以便在必要時進行追蹤調查。

工作場所

建議僱主儘可能減少員工之間的接觸。進行遠程辦公或視頻會議、錯開辦公時間、允許員工在非繁忙時間上班。會議室里的座位和辦公桌也應隔開,保持距離。

公共場所

接待公眾的場所業主或租戶必須採取措施,儘可能減低顧客之間的接觸:

1. 餐飲場所的餐桌至少有一米的距離;

2. 娛樂場所和旅遊景點(比如:賭場、電影院、主題公園、博物館、美術館等)可限制每次到訪的人數,或擴大訪客之間的距離;

3. 擁有室內設施的體育中心(比如:健身房、私人學院)可限制訪客人數、確保顧客保持距離、增加清潔頻率、貼出通告勸請公眾減少同他人進行不必要的接觸並注意衛生。

李顯龍總理將以視頻會議取代訪澳行程

澳大利亞在3月15日宣布對所有入境者實施14天的強制性隔離措施,以防止疫情擴散。有鑒於澳大利亞針對新冠肺炎疫情推出的邊境管制措施,新加坡總理李顯龍將以視頻會議取代原定出訪澳洲的行程。

澳洲總理莫里森周末致電李總理,商討李總理原定下星期一(23日)到澳洲首都坎培拉訪問的行程。兩人同意通過視像會議進行討論,並按原定計劃簽署雙邊協定。這顯示兩國在對抗冠病疫情之際,仍重視推動澳新全面戰略夥伴關係協定的進程。

外賣服務推出「免接觸式」送餐服務

由於全島不少人減少外出,外賣服務生意也增加。為了避免送餐員與顧客近距離或面對面接觸,不少新加坡本地外賣公司開始推出「免接觸式」送餐服務,以減少人傳人的風險。

同時顧客可以在訂餐時,通過應用選擇「免接觸式」服務。送餐員在抵達送餐地點時,就會將裝有食物的保溫袋放在門外,站到距離至少一米外,等待顧客取走食物。

同時送餐員也有權利在送餐前通知顧客,自己將以「免接觸」的方式送餐。凡是不想到高風險區送餐的送餐員,也可以選擇取消訂單,不必擔心會因此而被罰。

文化場所照常開放,活動規模縮小

在疫情期間,目前新加坡本地博物館和美術館會照常開放參觀,但所有活動的規模都縮小,或是改為在網上舉行。這是為了讓藝術和文化活動在冠病疫情期間能繼續舉行。凡超過250名出席者的活動,如果無法確保採取足夠預防措施,將會延期舉行或取消。

預防措施包括參與者之間需保持至少一米的距離,還有禁止身體不適的人入場。一些文化場所也已經實行體溫檢測措施,以及記錄所有參與者的聯絡資料,方便在必要時追蹤。

「保持社交距離」有效嗎?「保持社交距離」確實無法完全阻止病毒散播,但它已被證明能大幅度減低疫情傳播的速度,也就是最近同樣熱議的「拉平曲線」(Flattening the Curve)。

通過保持社交距離,減緩疫情暴發的速度,爭取多一分時間,醫療機構就有多一分人力物力全力救治感染的病患,避免出現像義大利那樣不堪重負的情況。

圖片來源:NPR

美國《華盛頓郵報》報道引述史丹福大學流行病學家Yvonne Maldonado說:

這個方法是,越早停止傳播鏈,實際上就限制了(病例)呈指數增長。這是很重要的,因為你可以阻止10萬個病例發病,而不僅是1000例。這一切在幾天之內就可以有所改變。

美國前總統歐巴馬也分享了《華盛頓郵報》建構的一個病毒傳播模型,大量動態圖像模擬了不同程度的社交距離會造成何種不同的病毒傳播效果。看完了一個染病點如何快速感染整個群體,結論就是:儘可能待在家裡,減少人群接觸。

更有前車之鑑為我們提供了警示:1918至1920年全球大流感暴發期間,美國費城無視衛生專家警告,舉行了有至少20萬人參加的一戰大遊行。結果遊行後的72小時內,當地31所醫院的病床被全部填滿,隨後一周因流感並相關併發症死亡人數就有2600人。

而同一時間的聖路易斯,由於及時公開信息,採取禁止聚集、關閉公共場所的措施,最終80萬名居民中,不幸染病身亡的數字不到2000人。

「保持社交距離」不等於社交分離!事實上,日常生活中根本無可能做到百分百「保持社交距離」,「保持社交距離」亦不等於要隔離或社交分離。

「保持社交距離」的真締在於減少不必要的出門,保持身體上的距離比保持社會上的距離更為重要。大家在疫情下更要團結社會,守望相助。

555

這對新加坡夫妻在中國玩了近一個月,離境時被海關質問,竟這樣說!
2025年05月02日   •   17萬次閱讀
對你的Singpass做這些事,換來的不是快錢,而是坐牢!
2025年05月06日   •   10萬次閱讀
旅遊簽連續入境新加坡10次,一年待了300多天,陪讀爸爸被ICA請去「小黑屋」
2025年05月02日   •   7萬次閱讀
新加坡地鐵再現蹭飯女團,專盯安哥出手,30秒變370新元
2025年05月03日   •   4萬次閱讀
新加坡史上最糾結選戰:66歲副總理臨危受命,為何反成選民"燙手山芋"?
2025年05月01日   •   3萬次閱讀
新幣兌人民幣匯率5.63!創14年新高!換匯千萬要警惕
2025年05月06日   •   3萬次閱讀
在新加坡,政府能查出你把票投給誰了?然後秋後算帳?
2025年05月01日   •   3萬次閱讀
本地人很多都不知道!新加坡這8個鮮為人知地方,禁止進入!
2025年05月06日   •   2萬次閱讀
衛塞節遇上母親節,新加坡一波活動來了
2025年05月06日   •   2萬次閱讀
國人紛紛聲援副總理顏金勇:他「不是陌生人」
2025年05月03日   •   1萬次閱讀
新加坡人過關新方式!手機一掃,輕鬆通關去馬來西亞!
2025年05月06日   •   1萬次閱讀
入境新加坡可以帶香腸嗎?
2025年05月02日   •   1萬次閱讀
留英博士到卡車司機,他從上海開電車狂飆3000公里驚現新加坡街頭!
2025年05月03日   •   1萬次閱讀
人在新加坡過世後財產會這樣被分配?!
2025年05月02日   •   1萬次閱讀
25 歲的滾燙人生:從NTU校園夜宵攤到千萬麻辣帝國的逆襲密碼
2025年05月02日   •   9747次閱讀
每月生活費13000新幣!新加坡火到發燙,中產們,這你受得了麼?
2025年05月05日   •   9063次閱讀
新加坡留子們必看!在新加坡地鐵月台口渴,「喝下一口水」險挨罰500新元!😱
2025年05月06日   •   8721次閱讀
在新加坡,拿到工資後,每個月要存下這麼多錢?!
2025年05月06日   •   5472次閱讀
與新加坡人結婚有醫療和生育補貼?官方回應來了
2025年05月06日   •   4959次閱讀
還記得28歲的你做了些什麼嗎? 那時的你會怎麼用1萬3500新元
2025年05月01日   •   4959次閱讀
新加坡填海造地延長海岸線,但卻縮小領海,轉口貿易也會減少
2025年05月06日   •   4617次閱讀
新加坡這個自然公園要這麼玩!知道12件事玩得才爽
2025年05月03日   •   4446次閱讀
聊聊新加坡共和國
2025年05月06日   •   3420次閱讀
💰 Netflix新加坡再次調漲訂閱費!新加坡人每月要在這7個流媒體平台花多少錢?🔎
2025年05月03日   •   3078次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