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電子付款方式日益興起,本地電子付款服務供應商易通公司卻因受到傳統基礎設施的限制,發展受到阻礙。
「我們發展緩慢。」當易通公司總裁李德明被問及是否落後其他市場競爭對手時,他這樣坦承回答。
近年來科技巨頭如蘋果、谷歌、阿里巴巴、騰訊等紛紛推出電子付費平台;服務供應商像Grab和Carousell也設立自家電子錢包;各大銀行如星展、華僑和大華銀行也有付款產品。
李德明說,易通公司在尋求現代化、與時並進的同時,也受到10多年前所建設的基礎設施的限制。
例如,2006年1月,當時的標準與創新發展局(SPRING SINGAPORE)推出了「免接觸式電子錢包應用標準「(Contactless e-Purse Application, CEPAS)。而隸屬陸路交通管理局、當時屬於付款市場領導者的易通公司就在2008年成為第一家採納並售賣符合這個標準的付款卡的公司。
不過,李德明向《亞洲新聞台》指出,「免接觸式電子錢包應用標準」是一個線下儲值錢包,這表示它無法提供像蘋果、谷歌和NETS那樣的便利。
雖然現在安卓手機用戶已可以通過易通卡應用程式為卡填值,無需到售票機填值,但李德明說:「這並不理想,不過我們必須根據我們現有的來做。」
除了系統限制,外在因素也帶來挑戰。
陸路交通管理局在2016年7月同萬事達卡合作,測試讓乘客使用信用卡和轉帳卡來付巴士和地鐵車資。由於測試結果令人鼓舞,威士信用卡和NETS也在今年6月加入行列,使得易通卡顯得多餘。
此外,陸路交通管理局今年3月也與一群萬事達卡用戶測試使用Apple Pay、Android Pay和Samsung Pay手機付車子。
儘管目前付款方式多樣化,但李德明不認為易通卡已沒有存在的作用。
「我們還是有存在的空間的。因為總是會有人不習慣用信用卡,或是需使用優惠卡。總是會有需要的。」
李德明說,易通公司已經開始推動數碼化。這包括同職總和數碼電信服務公司Circles.Life合作。公司也推出了EZ-Pay,讓駕車人士使用信用卡繳付電子公路收費。
「當我們擴大我們的生態系統時,我們希望可以照顧到社會上不同年齡層和人口的需要。」
「我們不是來跟其他人競爭,而是求與時並進。」
他表示,易通卡不需要符合每個人每一階段的生活需求,只求在不同階段,符合不同需求。例如,一名成年人進行不同活動時可能會使用其他付款方式,但在通勤和停車需求上,可能就會選擇易通卡。
公司目前也推出了一系列計劃,鼓勵人們採用無現金付款方式。
即日起,公眾在使用萬事達和威士信用卡或轉帳卡為易通卡自動添值時,將無需額外付費。易通公司過去每次向使用自動添值服務的乘客,收取0.25元的服務費。用戶通過手機應用程式申請自動添值服務的核準時間,也從五天縮短成幾分鐘。
此外,公眾在全島的便利店雀喜Cheers用現金消費後,可選擇把所退還的零錢,直接用來為易通卡添值。
易通公司也正計劃將儲值卡數碼化。他們將系統上傳雲端,讓用戶可以使用一個連接上易通卡的數碼錢包。未來,人們可以到售票機,將線下錢包轉為線上錢包。實體易通卡則將扮演信用卡的角色,可以遠程填值。
「我們希望做到這些,並且會做到,但是公共運輸的周邊基礎設施也必須提升。」
- CH8/Q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