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人環保意識不差,為何難以養成垃圾分類和回收的習慣

2022年02月26日   •   8550次閱讀

豐加北組屋在2021年11月試用新設計的透明回收箱,測試透明或分門別類的回收箱,是否能降低垃圾箱的污染率。(聯合早報)

作者 盧麗珊

年在台灣經營生意和生活,最直接收益的好習慣,就是從家中就開始分類和回收資源,因為大環境人人必須那麼做,已完全循資源回收的「法則」。

然則,一回到新加坡又拋到九霄雲外。這份小小的內疚感促使我決定在虎年伊始,在家中就開始分類和回收資源。

台灣全民的回收率高達百分之50。新加坡截至2020年,相比之下只能做到13%,而且還逐年下降。

台灣的垃圾分類回收。(網際網路)

台灣能,為什麼新加坡不能?

雖然我相信新加坡應該有更好的條件做得更好,我們就是一直溫吞吞、慢半拍。

由此可見,大環境的立法、高力度宣傳和推廣,以及硬體的配合,是全民投入資源回收——從意識培養到形成日常習慣——不可或缺的因素。

生活在台灣,我曾親身見證環保的各個環節。

以我為例,住戶必須在晚上9點35分聽到播著貝多芬《致愛麗絲》樂曲的兩輛垃圾回收車來到前,和鄰居在小區樓下集合,將可回收的物品、廚餘(剩下的菜飯、果皮和蔬菜等有機垃圾)和一般垃圾三大類上交。

台灣的垃圾回收車。(網際網路)

首先我們在家裡就必須先分類金屬、紙張、塑料和玻璃,確保它們已清洗乾淨、晾乾、分別裝入個別的袋子。

第一輛垃圾車備有一個大桶,讓我們將廚餘倒入,以及將(必須使用特定藍色塑料袋)包裝好的一般垃圾扔進去,跟在後面的回收車則收取那些可回收的物品。

由於家中已進行資源回收(分類和積累一袋才送走),當地民眾是不可以將家中的垃圾或廚餘帶到公共場合的垃圾桶(分兩個部分:垃圾和可回收資源),例如地鐵站內的垃圾桶扔棄的。違法者被罰款的新聞時有所聞。有鑒於回收資源的強大力度,很多人都感覺台灣街上的垃圾桶相對較少。

雖然很清楚資源回收的好處,但是要做到台灣那樣的「極致」,還是需要一點時間適應。例如我們都很習慣將飲料包裝隨手一扔,這個在台灣則是 NO NO!我們必須清空包裝的每一滴汁液,還得沖洗乾淨後才能丟棄。洗髮精和清潔用品的罐子也必須一樣處理。

在台灣下樓丟垃圾的意外收穫:可以順便賞花賞月。(作者提供)

一開始,我一邊洗一邊嘟噥,這樣不是更浪費水嗎?後來才知道,不負責任的不清洗乾淨回收物品,物品即使「上繳」也會弄髒或污染其他物品,這將導致全部變成廢棄品。

另外一個「不便」是必須緊記回收時間(一般家庭一周下樓丟兩、三次,回收車每周來五天),有時在外約會或工作,也得十萬火急趕回來趕上回收車,感覺有點滑稽。

有時還會記錯時間,眾人皆醒我獨醉,興高采烈提著垃圾下樓,怎麼等著等著都沒有半個鄰居下樓?啊!猛然才想起,垃圾車今天不會來!

後來住久了認識樓上樓下的好鄰居,非得當天丟垃圾的話,也可以請她們代勞,反過來我也會幫助他們處理。

風雨無阻目睹樓下鄰居聚集扔垃圾,也看到人生百態,是台灣小區生活的一道風景。有時冒著冬雨撐著傘也得下來扔垃圾。颱風天颱風不太強的話,還是得下樓。也有工作忙碌的鄰居透露,他們無法配合時間,早上上班直接開車將垃圾送去特定回收站等。一些住宅小區則由管理處中央管理和代勞,但是住戶還是得將分類好的垃圾拿到樓下管理處。

新加坡隨處可見的分類垃圾桶。(盧麗珊攝)

這些生活上的改變看似微小,其實意義重大。單單是為了確保產生最少的廚餘,就能讓我們不浪費食物、珍惜食物、避免準備過量的食物。

在頻密處理回收品的過程中,我們真的會從一件件從珍貴物品淪為廢品或回收品的過程,冷不防的懷疑起人生,思考起生命。或許還會從中喚起「小我」也能在地球揮發小小的作用——在購買下一件物品時慎重、再慎重!

Recycle(循環回收)、Reuse(物盡其用)和Reduce(減少使用)是資源回收的完整過程。

新加坡某些商場內也設置了能回收電子產品的電子垃圾箱。公眾可以把想丟棄的印表機、電腦、手機、機頂盒等資訊通信科技產品、電池和燈泡丟進這個垃圾箱,環保的同時也能累積積分換取購物禮券。(聯合早報)

其實前兩步驟只是鋪墊,資源回收最大的目的應該是通過參與資源的回收,徹底改變人們和物質資源的關係,從而改變習慣,通過更慎重使用物資和購買物資,來達到減少資源的終極目的。

其實,新加坡每一個家庭都在某程度做到物盡其用的部分,再用購物回來的塑料袋,真正的循環回收應該是下一步。

國家環境局最新調查顯示,每五個本地家庭中,有三個家庭定期進行再循環。調查也發現約一半的國人不清楚哪些物品不能回收。因此民眾放入藍色回收箱的物品當中,有高達40%因為回收錯誤或受到食物和液體污染,而不適合回收。

民眾放入藍色回收箱的物品當中,有高達40%因處理不當而不適合回收。(聯合早報)

為了方便公眾分類資源,從今年起本地每戶家庭年內將獲分配一個垃圾回收桶,這類回收容器將幫助住戶在家中開始分類。

去年本地兩區試用透明回收箱,讓環保一目了然,它們包括把玻璃、紙張、金屬和塑料分類,這將有助於降低垃圾箱的污染率。然而,如果這次沒有大事宣傳回收容器的用途,它們很可能又變成現有藍色回收桶的情況,不是沒有善加利用,就是還有一半的家庭並沒有定期再循環物品。

進入後疫情時期,隨著網購更加普遍和便利,購物的頻仍有目共睹,似乎成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城市廣場(City Square Mall)的分類垃圾桶。(盧麗珊攝)

這必定產生更多的包裝袋或因衝動型購物導致的多餘物品,因此加大力度和正確的資源回收、鼓勵下一代珍惜資源,並同時鼓勵理性購物更顯得必要和契合時代的需求。

我們可以從家中開始資源分類、儘量重用和回收資源,更頻繁使用全國各類的回收服務站,例如電子產品和衣物等。購物時也必須記得使用自帶環保袋,減少塑料袋的使用。

只要政府和商家全面和深化實施塑料袋收費,一定能逐漸改變國人的習慣。

畢竟地球家園只此一個,貢獻一己之力,你我有責。

"在新加坡中了1000萬新元,錢要怎麼花?"
2025年04月28日   •   17萬次閱讀
2025新加坡准證政策大變革,全面調整要點全解析
2025年04月29日   •   12萬次閱讀
這對新加坡夫妻在中國玩了近一個月,離境時被海關質問,竟這樣說!
2025年05月02日   •   11萬次閱讀
年薪16萬新幣仍喊窮!新加坡中產哭訴:我們才是隱形貧困人口
2025年04月27日   •   10萬次閱讀
外國勢力干預新加坡大選!網友:原來是它!
2025年04月29日   •   5萬次閱讀
旅遊簽連續入境新加坡10次,一年待了300多天,陪讀爸爸被ICA請去「小黑屋」
2025年05月02日   •   4萬次閱讀
新加坡史上最糾結選戰:66歲副總理臨危受命,為何反成選民"燙手山芋"?
2025年05月01日   •   3萬次閱讀
在新加坡,政府能查出你把票投給誰了?然後秋後算帳?
2025年05月01日   •   2萬次閱讀
幫94年閨女在新加坡找對象?這屆網友的評論把我笑不活了
2025年04月26日   •   2萬次閱讀
我在新加坡陪娃讀書,突然收到小三信息:「他太累了,放過他吧。」
2025年04月29日   •   2萬次閱讀
新加坡華僑銀行開戶最新超全攻略
2025年04月27日   •   2萬次閱讀
前晚!新加坡全島突然變成紅色!實拍上百張圖片
2025年04月26日   •   1萬次閱讀
美國對東南亞四國加征高達3521%的「天價關稅」!背後隱藏的三重戰略意圖
2025年04月26日   •   1萬次閱讀
新加坡全球搶人!將大批引進這類新移民!職位空缺近8萬人
2025年04月29日   •   1萬次閱讀
入境新加坡可以帶香腸嗎?
2025年05月02日   •   1萬次閱讀
從今天起到5月3日,新加坡大選期間注意這些
2025年04月27日   •   1萬次閱讀
乘坐飛往新加坡航班行李丟失?官方解決方案來了
2025年04月29日   •   9063次閱讀
25 歲的滾燙人生:從NTU校園夜宵攤到千萬麻辣帝國的逆襲密碼
2025年05月02日   •   8892次閱讀
人在新加坡過世後財產會這樣被分配?!
2025年05月02日   •   8892次閱讀
遍布全島!新加坡徒步50個絕美秘境路線曝光:雨林、海岸、濕地...
2025年04月29日   •   8208次閱讀
提名站候選人致謝詞 出現各種意想不到小插曲
2025年04月26日   •   7524次閱讀
新加坡商場突發玻璃墜落事故:6 人受傷,現場目擊者回憶 「可怕一刻」
2025年04月26日   •   6156次閱讀
還記得28歲的你做了些什麼嗎? 那時的你會怎麼用1萬3500新元
2025年05月01日   •   4788次閱讀
超乾貨!幾歲可以單獨坐車?多大可以不用安全座椅?新加坡帶娃乘車全攻略
2025年04月27日   •   4617次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