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源:unsplash
1.新加坡國務資政兼國家安全統籌部長張志賢5月29日起出訪香港四天,期間將會見現任香港特首林鄭月娥以及候任特首李家超。
兩地媒體關注的一大焦點是,張志賢將重申新港之間「長期且密切的夥伴關係」,並就兩個城市和更廣泛地區的發展課題交換意見。特別是,對於外界瘋狂炒作的「新港之爭」,至少會在政治層面上予以淡化。
外界注意到,自「新港之爭」在輿論層面上日趨白熱化起,新加坡政府就一直試圖在各個層級淡化這種衝突。
在回應國際輿論頻繁炒作資本撤離香港使新加坡受益的話題時,李顯龍就已經為新加坡的官方聲音定調:我們從未把新加坡和香港視作競爭對手。
有人認為,新加坡政府的「謙虛」,至少反映三點:1,有些人借炒作財富轉移等話題,其實是想進行政治操作,在當前地緣政治格局下,新加坡對此避之唯恐不及;2,輿論過度炒作「新港之爭」,其實對新加坡未必有利;3,香港的實力可能被低估了,主流輿論並未反映事實全貌。

2.首先必須承認,在當前這一敏感節點,輿論上說的一些有利於新加坡的東西,確實存在。
近年來,許多超高凈值人士開始考慮選擇新加坡作為未來的居住地,結合今年大中華地區的特殊情況,這一趨勢又有加速傾向。
而前一陣子李嘉誠家辦對於新加坡的布局被曝光後,進一步引爆輿論。大家眾說紛紜,各有解讀,但共同點都是對於新加坡的肯定。
當然,不僅是超高凈值家庭,許多企業也在積極布局新加坡。比如在新冠疫情期間,不少中國科技企業就把海外/亞太總部設在了新加坡。一些跨國公司,也積極將香港人員向新加坡進行轉移。
在這背後,則是新加坡的踏實可靠。除了那些我們已經說過多次的「富人/企業友好型政策」,其快速推動疫苗接種、有序放開經濟活動、商業活動持續復甦,也不斷強化了它在亞太地區的樞紐地位。
許多人近期高度關注越南經濟,大概沒注意到,新加坡去年GDP增速高達7.2%,創2010年以來最快增速,成為越南之外東南亞的第二個明星經濟體。考慮到新加坡本身已是東南亞最發達經濟體,取得這一成績更是難能可貴。
所以,新加坡近來的強勢是客觀現實,也有內生動力支撐。那麼,許多人眼中「新港之爭」被過度炒作的謬誤之處在哪呢?
答案是:新加坡很好,沒錯,但香港被低估了。

3.需要指出的是,香港經濟去年一季度曾大幅跑贏新加坡,後來減速的原因與防疫形勢密不可分,而非其他指標迅速惡化造成的。
有些「港黑」不願提及的是,香港2021年GDP增速高達6.4%,算是迎來了強勢復甦。但在許多輿論中,香港都快被歸結為衰退經濟體一族了,這背後自然反映出某些人的政治議程,但這種選擇性失明已令一些業內人士感到震驚。
其實,根據《經濟學人》編制的「全球正常化指數」,去年的香港一直穩居亞太第一。換句話說,至少根據《經濟學人》的指標,香港經濟在去年的正常化情況是好於新加坡的。
不少業內人士也指出,有些純粹是由防疫形勢造成的變化,不應輕易將之歸於長期趨勢。

4.那麼,所謂的亞太地區「財富大轉移」,真相又如何呢?
從一些媒體報道來看,這個「大轉移」正在如火如荼地進行中。比如最近有一個說法是,中國新移民擁有的財富已占新加坡前50大富豪總財富的近四成,其中不少資金就是從香港過來的,所以華人財富管理中心也在南移。
但德勤的《2021年財富管理中心排名報告》顯示,儘管主要財富管理市場規模都在增長,但各大區域中心之間的相對地位其實並未發生太大變化,香港繼續排在第四位,而新加坡一直排在第五位。
而從財富管理市場的規模來看,2020年香港市場規模仍舊高達約1萬億美元,反觀新加坡,當年財富管理規模約為8000億美元,距離香港仍有不小差距。
分析數據可以發現,新加坡厲害的是勢頭,比如2020年財富管理規模增長10.1%。但用追趕者更快的增速唱衰領跑者,顯然不是一個科學的做法。而考慮到香港近兩年的特殊情況,更不應輕易做出趨勢性結論。

5.與此同時,香港背靠中國內地的獨特優勢,以及其僅次於紐約和倫敦的強大資本市場,依舊對新加坡有著不小優勢。
公開數據顯示,新加坡證券交易所在今年1月的日均成交額約合70億港幣,而香港的日均成交額高達1200億港幣。截至2021年末,在新交所上市的公司總市值約合4.4萬億港幣,而同期港交所上市公司總市值超過35萬億港幣。兩地不可同日而語。
規模超大、流動性超強、又有連接「亞太引擎」——中國內地的優勢,短期內看不到香港資本市場失勢的可能。而強大的資本市場,就是各路財富的壓艙石。
總而言之,新加坡近來確實風頭正盛,但「捧一踩一」,盲目跟著部分輿論唱衰香港,不僅脫離現實,更可能在不知不覺中掉進了某些政治議程中而不自知。
大家還是要對香港多一點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