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去泰國參加亞太經合組織APEC會議的香港特首李家超,在回到香港後第一時間被確診新冠陽性:

圖源:彭博社
當時,根據港府透露出來的信息,李家超染疫後的症狀並不嚴重。居家辦公期間,他還將正常參加工作,必要時甚至還可以參加視頻會議。

圖源:華爾街日報
在確診有一陣子後,李家超身體迅速轉好。就在上周,李家超新冠檢測結果轉陰。
從確診到康復,只有差不多六天時間!

來源:早報
新冠病毒,看起來並沒有對李家超造成太大的危害。
李家超確診六天轉陰 新加坡副總理也一樣?
確切來說,李家超是在四天前,也就是上周六從新冠中康復的。
在個人臉書上,李家超第一時間向關心他身體狀況的人通報了這個好消息,並表示自己除了會間歇性咳嗽外,並無其他大問題。

當然,他也不忘再次呼籲民眾接種疫苗加強針,並以自己為例宣揚打疫苗的好處。
過了兩天,他也再次在個人社交媒體發文,表示自己已經確實轉陰了,並在香港地區衛生部門報備,準備重新開始工作。

在轉陰當天上午,他還召開了記者會,精神看起來相當好,完全看不出是剛從新冠中恢復的樣子。

圖源:HK01
總而言之,李家超的確診,並沒有讓香港特區政府的一些工作陷入停擺,一切都在有條不紊地進行中。
目前,香港地區實行的防疫政策,和新加坡有部分相似之處。就像李家超一樣,香港人民在確診新冠後,並不需要前往醫院,而是在上報給港府後,進行居家隔離和康復就好。

港府提供的新冠檢測申報系統 只有當家中情況不允許進行隔離,比如同住人較多、家中有高危群體時,這些確診患者才會被送往集中隔離設施慢慢康復。

香港集中隔離設施,圖源:見水印
在周圍有人隔離時,也不需要同時進行隔離,可以正常上學上班,完全不受任何影響。
對比新加坡,乍一看是不是感覺香港的防疫政策很熟悉?居家康復計劃,以及後續完善而成的三級醫療程序,從去年十月開始就伴隨著新加坡人了。

圖源:gov.sg
在第二級醫療程序下,那些自測陽性的新冠患者,只需要在確診後的72小時居家隔離。
72小時後,一旦自檢結果轉為陰性,就能結束隔離恢復正常生活。(沒有轉陰,就一直檢測知道轉陰為止,哪天轉陰,哪天就結束隔離)
和李家超一樣,在這段時間內,新加坡的政府官員們也是依照這個程序防疫的,即使他們身處國外。
比如在今年6月18日,在德國確診新冠的新加坡副總理王瑞傑,就是在6月24日轉陰後恢復辦公並搭乘飛機回到新加坡的。

這個系統現在已經在新加坡實行了一年,被證明能夠在不損害患者健康的前提下(輕症和無症狀患者能夠在家自愈),有效緩解醫療系統面臨的壓力。

圖源:Human Resources Online
當然,面臨新冠時,二次感染帶來的危害,也是很多人關心的問題。
最近,新加坡衛生部長王乙康著重對這點進行了回答。
再感染新冠嚴重性低? 新加坡衛生官員解惑
新冠疫情爆發至今,新加坡的總確診人數現在已經超過了216萬人,還有1700多人因此死亡。

圖源:新加坡衛生部
其中,根據衛生部長王乙康上個月的公開說法,當時新加坡的新冠二次感染率已經來到15%。
每100人中,就有15人重複染疫!
這不禁讓很多人擔憂,重複感染新冠,會不會為這些患者帶來更高的重症,甚至死亡風險?

不久前,美國華盛頓大學醫學院的一個研究小組,在收集了2020年3月1日至2022年4月6日期間,總共43588名感染過一次新冠的患者、40947名感染過兩次或兩次以上新冠的患者以及530萬名未感染新冠者的數據後得出一個結論:
再次感染新冠,會增加患者的重症率及他們患上新冠長期後遺症的的風險!

來源:路透社
在當時,消息傳到新加坡後引來了本地不少衛生專家的反駁。一些專家甚至表示,這項研究本來就「不應該通過同行評議的」。
國會上,王乙康也針對這份報告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表示這項研究結果既不準確也不明確。

圖源:CNA
首先,王乙康認為這項研究局限性相當大。
研究人員並沒有比對首次和二次患者的症狀程度,而是「粗暴地」將首次感染新冠患者的症狀,和二次或多次感染的病患做比較,進而得出結論。
因此,「多次染疫的人有重症幾率更高」的研究結果,本身就是不準確的。

圖源:見水印
其次,用事實說話,王乙康表示新加坡二度染疫者的死亡率和重症率均低於第一次染疫者:
具體來看,新加坡二次感染新冠病患的死亡率為每10萬例4起,遠低於首次染疫的每10萬例35起。
與此同時,新加坡二度染疫者的重症率為每10萬例232起,也低於首次染疫的每10萬例282起。

圖源:見水印
至少,在王乙康看來,在新加坡二次感染新冠,危害性遠遠不必首次感染新冠嚴重。
或許這也就是為什麼,即使新加坡二次感染率相當之高,但政府和民眾依舊保持樂觀的最重要因素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