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獅城初立於風雨飄搖,卻定足於亞洲之巔。
從發展小且密集的轉口貿易起家,到如今被評為全球最開放的經濟體。
新加坡在世界中找到了自己的位置,自此以世界為腹地,發掘出獨屬於自身的定位與競爭力。
越來越多的律師選擇了新加坡作為發展的新土地,他們究竟看到了什麼?

新加坡的特殊

新加坡舊景:碼頭擦鞋匠
作為無依無靠的小國家,新加坡最初連保存國家都很困難。
一窮二白,沒人也沒地。能活下來的前提,就只有發展經濟。
但是新加坡發展經濟的資本一無所有,除了廉價的勞動力和港口條件。
無法向內發展,就只得向外發展。
歐美轉移落後產業,新加坡抓住了這個機會,進而開始發展製造業。
再緊接著,就是一步步產業升級,從落後到先進,占領新興產業,最終一躍成為亞洲金融中心。

新加坡唐人街:牛車水
新加坡發展的核心關鍵詞,就是「全球化」。
李光耀曾寫道: 我們在沒有腹地的情況下把這個小島發展成國家。
我們只能拚死一搏。是世界的全球化幫了新加坡。於是我們把全世界當成腹地。
新加坡選取了西方的經濟制度作為自己的發展基礎,但又不完全拘泥於西方原本的制度。
而是從其中抽取出適合自己的再提煉出獨特的「新加坡模式」。同時新加坡作為華人占多半的已開發國家,也保留了東方的文化。
就像一顆明珠,新加坡嵌在了東西方文化的交融處。
有時候會覺得,任何經驗都是可以平行轉移的。即使新加坡是一個國家,但它的發展經驗同樣也可以參考於個人。
從一無所有卻不封閉自己,努力向外尋求發展契機,不就是草根奮鬥史嗎?
而新加坡確實也奮鬥出頭了,勵志非常。

新加坡舊景:圍在一起看戲的人

新加坡的機遇
疫情三年,在別的國家都在停滯不前的時候,新加坡卻沒有停下腳步。
執業律師人數不降反增,近五年平均都呈上增的趨勢。
一個行業人數的增長與否,應確實比空口直言更能代表此地此行業的前景如何, 更別提看起來都略顯豐厚的待遇了。


左圖:近五年新加坡執業律師的人數 右圖:新加坡律師平均薪資
比起現有待遇,更重要的,是機遇。
當新加坡自全球化中發展起來,全球也瞄準了新加坡。
今年秋季,多場國際性的大活動如米爾肯亞洲峰會、福布斯全球總裁會議等等都在新加坡舉辦,引得各路投資人競相前往新加坡投資。
李嘉誠旗下的維港投資也於今年正式宣布在新加坡設立辦事處。
這是首個除香港以外的辦事處,並且其聲明會支持試圖在東南亞擴張的創業公司。

李嘉誠宣布維港投資將在新加坡設辦事處
內地的許多創投機構也將視線瞄準了新加坡市場。
金融市場的重心轉移,一定程度上可以視為全球各大市場的風向標。
資本敏銳的嗅覺對律師來說也是一個恰好能夠立於風口的機會。

彭博社新聞:超過五百家中國公司放棄美國選擇去新加坡
如此大數量的公司進駐新加坡,就代表需要更大數量的法律工作者為其提供服務。
國內的機構該如何進駐新加坡市場?如何開拓新興業務?內地業務該如何銜接到新加坡?
除此之外,還有很多問題的答案都是可以令我們獲得新機遇、走上新平台的好機會。

尋求機遇

近些天來,各地已經轉變的防疫政策似乎已經可以看出一個傾向:
大放開已經是無法再被阻擋的必然趨勢了。
三年沉寂,很多人可能已經失去職業的活力。
如何從沉寂中迅速恢復過來,一個蘊含巨大潛力與資源的市場尤為重要。
當然了,更為重要的,還有搶占先機。
是時候,該和別人聊聊行業動態、找找新機會了。
當然也是時候,該走出去看看了。
